種族問題由來已久,而環境、氣候問題較晚受到關注。不管是環境運動,或者現在的氣候運動,卻都不太受到人權運動的青睞,也是事實。 兩股時代的力量尚未匯聚成河。 人權工作者或社會行動家與環境工作者為什麼無法更好的團結在一起?共同致力於時代需要迫切改革的問題?
<閱讀全文>
一般認為,氣候政治的起源是從1988年著名氣候科學家、也是唐獎得主(James Hansen)對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開始。政治與科學的距離不比地球與月亮的距離更近。如果政治是集體行動之源,那麼,從氣候變遷的科學事實建立,到社會集體回應之間的落差,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弭平,或者稍微拉近?
如果能理解樹是環境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消費者,可以刺激轉變、影響並締造環境。這樣的思考足以提供我們重新認識主體性以及代理機構,樹既是主體也可有意義、獨特的代理環境所需的要素。
2015年6月15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在立院三讀通過,並於7月1日生效,訂下「2050年相較於2005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0%」的長期目標,成為全世界第3個制定具體目標的氣候變遷法的國家,僅次於英國(2008)與墨西哥(2012)之後。《溫管法》通過後五年,台灣的氣候表現如何?
本會誠徵法律、勞工系所之在校或畢業生,具備中高級英語對話能力,對人權保障有熱忱者的實習生,進行「外籍勞工在台灣電子業工作場所的化學品危害現況調查」工作。歡迎來信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