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願意認真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認真檢討當前的氣候政策,「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 NZE)無疑是達成巴黎協定目標的重中之重。如果巴黎協定是一個政治創新的典範,現在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與策略,則需要更多的社會認知與共識、體制、科技與領導力層面的創新。
<閱讀全文>
環境法與氣候法都是時代的產物,也都是現在進行式。環境問題方興未艾,環境法地處法治邊陲,不受政治重視;氣候問題在數十年的科學爭辯下,伴隨諸多極端氣事實的呈現,已然成為國內與國際政治的主軸;環境法未死,氣候法已生,兩者同時並進,推動人類世的法律轉型。
法律可以為氣候變遷謀劃一條改變與適應的道路。法治這個信念甚至比民主更應該堅守。氣候變遷的對話,或可開啟法治的重要變革,在所有法律體系內、在新的法律制訂前,都需要我們開誠布公的對話,以世代永續為念,致力於2050淨零排放的可行作法。
環境教育法不能只有「尊重生命」原則,當然更要面對「動物保護」內涵,透過專業領域納入進行思辨。環境教育法要更廣開大門,大膽突破八大專業領域的框架。
環品會長期關懷氣候法治與環境法治,為深化相關研究,特招募具備法律專業知識背景,對氣候變遷、人權有興趣的同學,加入本會「氣候變遷與人權」專案實習生或學習律師,為公益暨氣候與環境法治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