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表徵,世界約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城市,台灣的六都也有超過一千六百萬以上的人口,與世界同步。包括法律在內的許多人為制度,都圍繞著城市的需要,解決城市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閱讀全文>
行政院在2020年的世界人權日(12月10日)公布台灣首次的「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回應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2011年通過的《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 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 UNGPs),是否能促進更好的預防、解決、補救跨國企業對人權的侵害,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思考原住民的定位,不能忽略自然環境、氣候變遷的影響,知其利與不利之所在,在「已然變化的氛圍」下,亦即氣候變遷時代的語境下,尋找對其永續的良方解藥。
目前台灣能源政策:2025年「天然氣五十%、煤卅%、再生能源廿%」的「階段」目標,能否引導台灣達成國際間2050年碳中和願景?恐怕大有疑問。藻礁爭議突顯現階段能源轉型基礎脆弱。能源轉型的終點,是「零碳」能源,目標清楚非常清楚,但台灣能源轉型的路徑,已被意識形態綁架了,卻猶不自知。
本會現正進行「以寫作為特色的環境教育」的教材設計,特開設二位「課程設計夥伴」職缺,邀請具備教師資格或學校教育經驗的待職教師或退休老師加入我們的課程設計團隊,一同打造創新的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