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報第91期:原住民是氣候變遷的守護者與獲益者
環境法治觀察站
治理山林,下錯藥方
行政院在10月24日推出國賠法修正案,未來人民在開放山域、水域從事冒險或危險性活動,如果主管機關已經設置警語,就不用負國賠責任。為此蘇院長特別安排舞台宣示要「開放山林,告別媽寶國家」。
行政院大陣仗宣示,並配合修法,只可惜,這項修法有很多混淆與錯誤,甚至扭曲了山林治理的觀念。
第一,與山難事件的國賠實務脫離。以張博崴(願安息)山難事件國賠案為例,法院依據憲法第15條「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認定在確定人民有生存權危害的情況下,國家有搜救義務。其後衍生的國家賠償是針對搜救「行為」及其過程是否涉及過失(國賠法第2條),而不是主張「設施責任」(國賠法第3條)。本次修法企圖一舉排除政府的救難義務,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
第二,修法多此一舉。修法後新創一個前所未見的「自然公物」名詞,似乎把山海等同於公共設施,然後再規定,如果有設置警告,就沒有賠償責任。試問:台灣山林這麼大,到底要設多少警告標語才能避免國家的賠償風險?誰看得到?標語內容是否明確?難道我們需要一個插滿標語的山林?
第三,森林法第3條第2項規定「森林以國有為原則」,政府此次修法可能是誤解了森林既為國家所「擁有」,對於其上發生的事故就負有「場所主人責任」。這是對「國有」二字的巨大誤解,「國有」的意義與「民法財產權」的概念不能畫上等號。政府應該體認憲法第一條、第二條揭櫫的「民有民治民享」、「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以此原則治理山林,就不會輕易將山林視為公共設施、視為場所,以為「只要設置警語」,就可豁免責任。共有物的法治內涵沒有那麼簡單,需要政府整體重新體認其價值與世代永續的意義。
我們認為,蘇院長如果真的要「向山致敬」,就應該盡量減少高海拔山林開發的強度與密度,不要讓更多柏油公路在高山蔓延,更不要以「山林教育」為名在山區建設更多人造建物。山林本來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政府「開放山林」的意義僅止於檢討不合時宜的「山林管制」,不再用柵欄阻擋人民、不再用法令威脅人民入山,而不是以警語了事,不管人民死亡,卻允許政府自己造路、採礦、建屋,讓山林變得便利化、娛樂化、平庸化。
蘇揆的「媽寶說」大吃人民豆腐,推出的法案治絲益棼,看來政府此次治理山林又抓錯了藥方。
上一則
回當期目錄
下一則
發行人:謝英士
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訂閱
/
退訂
我要捐款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
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
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環報
環報兒童版
我要捐款
訂閱環報/環報兒童版
解除訂閱
瀏覽人數:
3887079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環報第80期:寫在COP24會議之前(下篇)
環報第79期:寫在COP24會議之前(上篇)
環報第78期:曼谷會議後,巴黎協定規則書依舊混沌不明
環報第77期:非核、減核國家的「國家自定貢獻」(NDC): 一個初步分析
環報第76期:巴黎協定中NDC的國際法效力與台灣
環報第75期:台灣將成為新的塑膠廢棄物進口國?
環報第74期:注定失敗的環資部
環報第73期:世界地球日對台灣還有意義嗎
環報第72期:深澳電廠案的環評法律分析
環報第71期:翻轉森林
環報第70期:氣候正義與全球行動
環報第69期:「氣候法治與行動中心」正式成立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