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報第62期:環境與傳統權利觀的交融
狐狸與刺蝟專欄
科學比法律確定?
每次碰到有人質疑法律是不確定的,特別是相對於科學的時候,總是要為法律發出不平之鳴。
的確,法律給人一種既定印象:常常會因人而異,不同的法官、檢察官更常有不同見解,導致結果很難預測。總之,法律給人一種很不確定的感覺,如果更情緒一點「有錢判生、無錢判死」,就更讓人有「法律太容易受外界操控」的聯想了。
以審判方式所探求的真相,其實是根據法律制訂的程序規則,在有限的時間與證據下所獲得的結論,與事實的歷史真相並不相同,有時甚至會天南地北、相差遙遠,毫不相容。
反觀科學,則普遍給人客觀真實的感覺。科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人類的許多難題尋找方案,同時也確實解決了很多問題。科學是可以被反覆驗證的事物本質。科學的這種特性,使人類產生信賴,權威因此產生。科學因為長期的觀察、紀錄、實驗、反證,得以不斷的取得說服力,贏得人們的尊敬。
儘管科學的態度與方法是重要的,但是,科學真的比法律確定嗎?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有限宇宙現象浩瀚無垠,窮盡一切可能手段,人類所能確切解答的宇宙疑問,仍屬幼稚、有限。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科學的進步本身有其限制,同時也蘊含著不確定。為了確定這種不確定,人類只好更為投入,不管人力或物力,希望能帶領人類朝向更美好的世界。
物理大師費曼在「一切的意義」(The Meaning of It All)一書,台灣譯為「不科學的年代」第一章開始就在強調科學的「不確定性」。與科學哲學大師科恩的科學懷疑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從他們的角度看,科學的進步不再是漸進、累積的,而是斷裂的。各種科學典範之間並不具有什麼真正的共性。
所謂「
要改善世界的狀況不能僅僅依賴科學知識,而是要實踐人類的傳統與理想。
」誠哉斯言!
法律雖然也具有技術性,但它經常指向倫理與價值的規範,且具有強制性,就規範的意義而言,法律其實是比科學更確定的,只是一般人沒有察覺法律的這項特質罷了。
價值判斷是法律推理的靈魂。法律所規範的,是人類行為的指引,在強制力的後盾下,形成某種秩序的穩定性。從一般民事生活、刑罰責任、行政事務、金融監理等,在各方面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一種相對明確的方向。
愈來愈多的新興科技都反應科學的不確定,正因如此,更需要進行預警、管制甚至規範的轉換。氣候變遷、環境與食品衛生等關係人類自然生態與健康生活的領域,科學的不確定性逐漸成為一種定論,但人類不能因此停止決策,也不能因此不採取作為。
人類早已習慣在科學尚屬不確定的狀態下進行預警、管制與決策,就此而言,不確定性一點都不影響科學跟法律的結合,那就是為不確定性進行必要的預警與決策。
不確定的科學事實,仍需要法律進行明確的預警與管制。
上一則
回當期目錄
下一則
發行人:謝英士
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訂閱
/
退訂
我要捐款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
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
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環報
環報兒童版
我要捐款
訂閱環報/環報兒童版
解除訂閱
瀏覽人數:
3880642
2025
2024
2023
環報第141期:公正轉型就是具有人權視野的氣候轉型
環報第140期:關於1.5度的深層問題
環報第139期:台灣的碳治理與碳法治
環報第138期:環境正義的遲到與未到
環報第137期:再論環境法的預警原則
免費報名,「氣候行動與人權」工作坊,8/31起台北/台中/高雄
環報第136期:高溫下,我們需要的法律
環報第135期:環境權與健康環境權的思辨
環報第134期:氣候變遷、人權、國際法(一)
環報第133期:法律是有侷限的文字,正義也是
環報第132期:道路、環境、法律
環報第131期:氣候政策失職如何究責?
環報第130期:為什麼污染者不付費?
環報第129期:共同但有差別原則之得與失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