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報第40期:讓海綿城市在首都扎根與落實
環品觀點
讓海綿城市在首都扎根與落實
近來台灣陷入六七十年來大旱,各地水情持續不佳,擁有翡翠水庫,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台北也開始感受到這股壓力。
報載,3月下旬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臉書貼文,主張台北市應該成為一個水冷散熱的「海綿城市」,將道路及廣場儘量改成透水性的鋪面,下雨時讓水透過縫隙滲到地底下,當太陽出來時,這些水又可以蒸發來降低整個城市的溫度。此外,在空曠地廣設貯水池,讓屋頂跟路面上的積水可以流進去,同樣達到「雨天儲水,晴天散熱」的效果。
為了讓民眾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想法,柯市長以積極推動「雨撲滿」設施為例,說明可能的效益與方法。
這是本會2013年倡議「海綿台灣」、「海綿城市」以來,首位首都市長公開響應本會倡議的理念。我們在肯定之餘,也要提醒,目前在政府政策、法規與觀念作為上,距離成功打造海綿城市的目標,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努力。例如,增加城市儲水並不是只有雨撲滿,建築物、人行道、停車場、道路鋪面下,都可以成為城市內的地下河川、滯洪池或儲水場。
廣慈博愛園區雨撲滿
2013年內政部已公告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4條之3,規定都市計畫地區新建、增建或改建之建築物,應設置雨水貯集滯洪設施。新設建物已融入海綿概念,但對於既有建物,或是其他非建物公共設施,如何引導改善,就是地方政府可以著力之處。
海綿城市最終的目標是要打造「氣候適應城市」,讓未來的城市可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呢? 美國UCLA經濟系的教授馬修?肯恩2010年所撰寫的《CLIMATOPOLIS》,或許可回答這個問題。
《CLIMATOPOLIS》可翻譯為「氣候城市」,書中主要探討未來氣候變遷,對美國與第三世界城市影響,未來如何在更炎熱的氣候中茁壯。肯恩認為「城市競爭」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城市為了成長茁壯,需要運用各種策略,改善環境與設施,讓城市變得更為宜居,特別是要吸引與聚集新型創意公司與人才。
沒錯,在愈趨嚴苛的氣候條件下,城市間更要相互競爭資源、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家願意、快樂、幸福的待下來。
肯恩最敬佩的就是紐約市長彭博,其任內組織「紐約市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成立「紐約市氣候變遷調適特別工作組」,規劃氣候變遷調適策略,提出極具野心的?
PlaNYC 2030?
(紐約2030年計畫)。以人口作為目標,希望2030年時,再增加一百萬人,吸引各類創新產業;但也同時要因應氣候變遷,提出新的淹水面積圖,一方面降低異常天災的損失,另一方面保護當地的永續發展。
人才用腳做出選擇,氣候適應城市或海綿城市最終就是希望營造,能更讓人安居樂業的環境;而這點,執政者無論有無環保意識都應該要積極處理,因為,這涉及到城市整體的競爭力,涉及到城市是否能夠持續存在、繁盛的存在。
2014年6月北市首開先例,以城市治理的角度制訂「氣候變遷調適自治條例」,明定市府得定期檢討都市計畫、土地利用及維生設施管線設施,以減緩氣候變遷所致災害對市民財產、安全及健康的影響。自治條例目前雖然因議員任期屆滿而退回,但氣候暖化帶來的威脅一刻也不曾停止。
近日適逢柯市長發表百日新政成果,一百天能產生的改變有限,多數為既有政策之延續、轉型,我們期待看到因應氣候變遷與打造海綿城市更具體的作法,從體制上進行改變。如從預算角度檢視有多少資源用於推動,或是考慮訂定透水鋪面設計手冊、透水設施資料庫、透水獎勵辦法、設施用地開發透水保水實施要點等,讓政策有所依循,將思想創新內化在既有的規範。
作為首善之都,台北能,也應該能擔負起示範作用,引導邁向海綿台灣。
紐約以打造氣候適應城市、韌性城市為目標
圖片來源:柯文哲臉書;
PlaNYC 2030?
。
回當期目錄
下一則
發行人:謝英士
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訂閱
/
退訂
我要捐款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
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
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環報
環報兒童版
我要捐款
訂閱環報/環報兒童版
解除訂閱
瀏覽人數:
3883770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環報第24期:說與做哪個容易?
環報第23期:礦坑裡的金絲雀
環報第22期:種樹與氣候調適
環報第21期:作為氣候調適之飲食觀念進化
環報第20期:我們共同完成了一件美好的事
環報第19期:正視山坡地開發大解禁的環境疑慮
環報第18期:新環境運動
環報第17期:從氣候變遷論爭議反思環境運動的未來
環報第16期:被遺忘的珍珠
環報第15期:核四公投能成為一場提升公民環境意識的盛會嗎?
環報第14期:環境資源部組織再造不能毀於一旦
環報第13期:杜哈之後,氣候政策趨勢觀察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