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報第73期:世界地球日對台灣還有意義嗎
法律可以讓環境更好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過後,法國總統馬克宏 25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說中,高喊環境保護沒有B計畫( there is no ‘planet B’)並呼籲團結才能「讓地球再次偉大!」(make our planet great again!)
馬克宏這段話是針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而發,力邀美國重返「巴黎協定」的行列。
如果這是全球目標,那台灣在哪裡?
台灣官方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格外安靜,蔡總統在這一天選擇緘默,反映台灣政治現實:環境更加邊緣化。
何以如此? 推敲其原因:錯誤的政策、錯誤的心態、錯誤的作為;蔡總統提出的2025能源政策,30%燃煤,50%天然氣,20%再生能源,代價過高,可能將台灣環境帶入險境:
據報載 ,未來10年核能跟舊火力機組將有1476萬瓩退休除役,台電規畫蓋2147萬瓩新火力機組接替,等於屆時多出671萬瓩火力發電。台電去年使用量升至1784.4萬公噸,比2016年多出333.5萬公噸,創下5年新高,其中污染相對高的「燃料煤」逐漸取代「亞煙煤」。
依據台電現在排放量計算,2028年建置完成後,新增機組每年將因此多排放2150萬噸排碳,約占2015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當量 的10%(溫室氣體);以及180萬噸空汙量(氮氧化物與PM2.5) ,且尚未計算二氧化硫。(空氣汙染)。
至於天然氣發電比例將從現在的35%,提高到50%,天然氣需求量也從目前一年1400萬公噸,提高到2000萬公噸以上。 觀塘工業港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若建成,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股—觀塘藻礁也將不復存在。
燃煤與天然氣均為化石燃料,台灣正在走向高碳經濟模式,不論從經濟層面、環境層面、國民健康層面,這是注定失敗的一條路。
根據台大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前主任柳中明教授在主張,
當人均GDP超過一萬元後,該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會隨著人均GDP的持續成長而出現下降的現象
。關鍵就是培養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如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知識設計產業、國際金融服務業等,均屬低耗能但卻高產值的產業。
柳教授分析台灣情勢言: 「政府與企業在打的如意算盤是: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如此表面上我國是在積極因應,但卻不主導根本的產業轉型問題;同時,因為在與大陸三不通之下,只會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根留臺灣,所以必須準備必要時大幅提高核能發電比例,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實為真知灼見,可惜不被當局重視。
可以說,如果台灣的能源配比朝向80:20(化石燃料: 再生能源)的高碳方向發展,相較於其他國家、甚至中國大陸的低碳路徑,我們的經濟發展必會是衰退的。
在經濟意義上,地球日已經不再單純只是價值觀的感染,更是一條指引長治久安的道路,蔡總統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錯誤政策,恐將用我們與下一代的幸福償還。
回當期目錄
下一則
發行人:謝英士
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訂閱
/
退訂
我要捐款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
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
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環報
環報兒童版
我要捐款
訂閱環報/環報兒童版
解除訂閱
瀏覽人數:
3882046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環報第49期:新氣候正義,國家自主驅動
環報第48期:沒有好的環保署,就沒有好的空氣品質
環報第47期:給政治領袖的一堂氣候變遷課
環報第46期:TINDCs(停滯),前途未卜
環報第45期:天津的爆炸聲,魏署長聽到了嗎 ?
環報第44期:阻止暖化是「道德命令」
環報第43期:石破天驚的判決,強制要求政府制訂減量政策
環報第42期:巴黎不是哥本哈根
6/4 環教饗宴–邁向巴黎新氣候公約時代論壇 報名中
環報第41期:法律可以讓空氣更乾淨
環報第40期:讓海綿城市在首都扎根與落實
環報第39期:橫越15年的飲水秀,誰來終止
環報第38期:阿河、動物保護與環境教育
環報第37期:加入新氣候公約,不能再等
2014
201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