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73期:世界地球日對台灣還有意義嗎

法律可以讓環境更好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過後,法國總統馬克宏 25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說中,高喊環境保護沒有B計畫( there is no ‘planet B’)並呼籲團結才能「讓地球再次偉大!」(make our planet great again!)

馬克宏這段話是針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而發,力邀美國重返「巴黎協定」的行列。

如果這是全球目標,那台灣在哪裡?

台灣官方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格外安靜,蔡總統在這一天選擇緘默,反映台灣政治現實:環境更加邊緣化。

何以如此? 推敲其原因:錯誤的政策、錯誤的心態、錯誤的作為;蔡總統提出的2025能源政策,30%燃煤,50%天然氣,20%再生能源,代價過高,可能將台灣環境帶入險境:

據報載 ,未來10年核能跟舊火力機組將有1476萬瓩退休除役,台電規畫蓋2147萬瓩新火力機組接替,等於屆時多出671萬瓩火力發電。台電去年使用量升至1784.4萬公噸,比2016年多出333.5萬公噸,創下5年新高,其中污染相對高的「燃料煤」逐漸取代「亞煙煤」。
 


依據台電現在排放量計算,2028年建置完成後,新增機組每年將因此多排放2150萬噸排碳,約占2015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當量 的10%(溫室氣體);以及180萬噸空汙量(氮氧化物與PM2.5) ,且尚未計算二氧化硫。(空氣汙染)。

至於天然氣發電比例將從現在的35%,提高到50%,天然氣需求量也從目前一年1400萬公噸,提高到2000萬公噸以上。 觀塘工業港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若建成,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股—觀塘藻礁也將不復存在。

燃煤與天然氣均為化石燃料,台灣正在走向高碳經濟模式,不論從經濟層面、環境層面、國民健康層面,這是注定失敗的一條路。

根據台大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前主任柳中明教授在主張,當人均GDP超過一萬元後,該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會隨著人均GDP的持續成長而出現下降的現象。關鍵就是培養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如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知識設計產業、國際金融服務業等,均屬低耗能但卻高產值的產業。 

柳教授分析台灣情勢言: 「政府與企業在打的如意算盤是: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如此表面上我國是在積極因應,但卻不主導根本的產業轉型問題;同時,因為在與大陸三不通之下,只會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根留臺灣,所以必須準備必要時大幅提高核能發電比例,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實為真知灼見,可惜不被當局重視。

可以說,如果台灣的能源配比朝向80:20(化石燃料: 再生能源)的高碳方向發展,相較於其他國家、甚至中國大陸的低碳路徑,我們的經濟發展必會是衰退的。

在經濟意義上,地球日已經不再單純只是價值觀的感染,更是一條指引長治久安的道路,蔡總統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錯誤政策,恐將用我們與下一代的幸福償還。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