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60期:COP22,沈靜中向前挺進

環品札記

馬拉喀什氣候會議觀察 – 展場篇
馬拉喀什氣候會議觀察展場篇

第二十二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於11月18日落幕,這是巴黎協定生效後的第一次大會,會議談判的重點自然聚焦在各國如何達成在2015年陸續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以及國際社會如何檢查、監督、資助各國的減緩與調適行動。

會議第一天,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打亂了沙漠國家摩洛哥的規劃,各個邊會、觀察員攤位與國家館仍在匆匆準備,大會櫃台也尚未設置完備,馬拉喀什會議就在一片混亂中開始了。

今年會場設計,強調了國家的重要性,兩百多個觀察員在有限的空間中活動,而國家館則分布在五個獨立的場館。日本與波斯灣國家同一個展區;波蘭與非洲國家同一個展區,特定群組可透過大會的安排而有密集的合作,例如非洲國家聯盟,以及阿拉伯國家聯盟,但是顯然有些國家地利條件非常的差,有些甚至還被遺忘,例如烏干達。大國依舊擁有鶴立雞群的位置,包含法國、美國、中國、日本、印度等。但許多國家連佈置都省了,例如加拿大、澳洲及許許多多其他的國家,一個辦公室已足。

不可否認,國家的行動確實是巴黎協定能否達標的重點,依據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模擬,就算當前各國提交的減排目標達成,世紀末全球仍會升溫攝氏三度,並且在2030年後排碳的上升曲線才有可能開始下降。這次會議如何「加強」各國的行動,達到巴黎協定「控制世紀末增溫目標2度,最好1.5度」,各國將如何展現合作誠意,如何呼應開發中國家、小島國家、最不發達國家NDC報告中最需要來自國際的支援項目:財務、科技與能力建構等,都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美國館以球體展示NASA氣候模擬

展場布置方面,消費主義盛行的韓國,循例從消費與公眾教育切入,綠色足跡的卡片,可以記錄生活中的消費習慣和對環境的衝擊;馬來西亞主打生態旅遊。法國積極展示科技成果,展現產業發展,科技的研發成為法國實踐巴黎協定承諾的重點。印尼以傳統圖騰佈置會展,近兩百人的參與規模,大展文化資產,但是為人詬病的毀林情況,卻依舊沒有人能夠回答。英國則在國家館展示代表政治力;在商展區展示商業力。財務機制與綠色債券,是英國綠色轉型的契機。


韓國館以影片、互動裝置展示綠色消費與生活概念

北歐五國,每天設計一個主題,持續兩週,議題從青年起頭,水資源、森林、短期氣候汙染(Short-lived climate pollutant)、城市規劃與建築、北極、能源、氣候法治、綠色成長、財務,完全展現國家的氣候政策必須要面對多元議題,非單一議題,而國際合作更應以多元為切入。這次氣候大會最大手筆的非北歐五國莫屬,國家館一個、商展一區、觀察員的攤位再一個,從國家主權、商業行為、到公眾的參與和教育,全面性覆蓋一展雄圖。

不少友人詢問,台灣館在哪裡呢?如果台灣官方能夠參與氣候會議,會選擇怎麼切入?科技、森林、法治、綠色商機、城市治理、生態旅遊或民間組織活力?還是陷入政治泥淖,阻斷我們跟其他國家的多元合作與交流?
 

展場外主辦國展示太陽能樹


透過POKEN感應裝置,實現無紙化資料傳輸 (Photo Credit: UNclimatechange)

為什麼台灣的氣候績效又落後了

11月16日上午,德國看守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於聯合國馬拉喀什氣候變遷大會(COP 23)公布二○一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 2017)。在全球五十八個主要排碳國中,台灣排名第五十二名(前3名從缺)與去年相同;得分為44.76分,微幅下降0.69分。

報告指出,全球減碳努力無法達成控制增溫於攝氏2度目標,與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11月初發布之「關於國家自主貢獻預案總合效果綜合報告」結論相同,雖有163國提出INDC,但力道仍不足。

自二○○九年納入評比後,台灣整體評分差異不大,穩居「非常差」(very poor)評價,與鄰國新加坡(54名)、韓國(58名)、日本(60名),同屬後段班,而在控制增溫於2度內的貢獻上,分數亦是慘不忍睹;大陸則是連續第四年超越台灣,名列第四十八名(47.49分),擠上評等為「差」(poor)的最後一名。

台灣再一次落後於大陸,為什麼?

大陸十三五計畫,明確指示要發展綠色、低碳,與符合氣候永續原則的經濟道路,燃煤、空污汙迫使綠色轉型加速;G20峰會前夕中美攜手,共同批准《巴黎協定》,在氣候政策部分取得優勢,因此以數分之差領先。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包括碳排放水準、部門碳排放趨勢、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氣候政策等五大面向15項指標。台灣雖然已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主動提出交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在「國家氣候政策」項目增加19.19分,有大幅進步,但其他12項指標全數下滑,僅有再生能源供應率、發展微幅上升。

《巴黎協定》生效後,為融入國際氣候秩序,提昇整體競爭力,台灣減碳工作重點將不能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是要進入具體如何落實的「實踐手段」。但很可惜,日前環保署發佈之「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草案),內容仍然空洞且貧乏,看不到怎麼做,且與101年核定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多所重疊。可見,在「政策綱領」到「行動綱領」之間,政府仍然欠缺覺醒、決心與真正的行動。

於此同時,環保署的階段管制目標及管制方法作業準則(草案)即將通過,各階段期程與目標如何確立,部門減量貢獻如何劃分,中程之目標願景是否足夠,都是馬上要確定的事情。

據了解行政院針對管制總目標與部門減量貢獻已召開多次會議,茶壺內的風暴刻正醞釀,年底公布前政府部門內勢必將有許多衝突,因為總排碳量有限,大家都想多爭取些空間,減少壓力,多頭馬車如何齊心向前,考驗政府施政決心。

在我國階段管制目標及管制方法作業準則(草案)即將通過,各階段期程與目標,部門減量貢獻確認之際,我們不缺願景、指導綱領,而是要捲起袖子開始行動。

「非核」加上「低碳」挑戰很大,國際氣候績效評比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不要再抱怨方法學,抱怨外在條件、社經環境,坦白面對評比結果,不找藉口,開始行動,才是這份報告要給台灣的警示。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