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報第60期:COP22,沈靜中向前挺進
環品觀點
COP22,沈靜中向前挺進
《巴黎協定》生效後沒幾天,美國選出了一位否認氣候變遷,揚言退出巴黎協定的狂人總統—唐納 川普。本期經濟學人便特別以「燃燒的問題」(the burning question)為題,探討川普時代對全球氣候治理之影響。
在中美好不容易達成共識批准《巴黎協定》之後,川普讓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2)蒙上陰影。參加的會員國成員代表、非政府組織以及所有單位,帶著一顆漂浮的心來到摩洛哥馬拉喀什,但所幸大會還是針對剛生效的巴黎協定,設定在2018年前,完成所有具體細節工作,以期實現2020年前全面施行協定的目標。
外在的干擾並未影響內部協商的進行,大會期間公、私部門紛紛表示氣候行動無可逆轉,馬拉喀什是邁向轉型的一個重要節點,努力聚焦在實際執行細節上,以便讓去年年底剛出爐的巴黎協定得以穩步執行。
現在,實現巴黎協定的具體細節統稱為「巴黎規則書」,內容會包括減量、調適、財務、透明、新的全球「盤點」(stocktake)程序、市場機制、執行與遵約等,重要議題已多所討論,但仍有分歧。而上述工作都要在往後展延的第一次巴黎協定大會(CMA1)上確定,至少要等到2018年,也就是COP24。
例如減量部分,國家間採取計算方法不同,如「絕對排放目標」、「排放密集度目標」要如何整合?南北國家有相當歧見;調適部分,特設工作組(Ad Hoc Working Group of Paris Agreement APA)鼓勵進行「調適通訊」,且希望未來調適委員會應該可以承認、接受開發中國家的努力與成果,但要怎麼定期評估這些努力與成果?還說不準。
財務部分,公共資金要如何導入?除了發達國家資金到位外,綠色氣候基金(Global Climate Fund, GCF)機制真的行得通嗎?透明度機制,區分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兩套報告與檢視作法,但這套「彈性作法」仍有極大分歧。而涵蓋減量、調適、財務等的國家自主貢獻(NDC)要怎麼做?匯流與分流間的關係怎麼釐清?到2018年以前,還會是主要爭議。
對於全球碳排放的整體目標,巴黎協定規劃從2023年開始,透過每五年一次的「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檢視協定下的整體長期目標與進度。有關盤點的格式、輸入、時程、期間、產出、與協定的其他執行與遵約要素的連結,都有待進一步建立;大會還設立了一個由十二個專家組成的「促進執行與提倡遵約」委員會,以「敦促但不懲罰」(facilitative and non-punitive)的方式進行。即使如此,可否允許會員國彼此間互相監督?提出申訴要求檢查其他國家?將來是否有爭端解決機制?仍然不夠清晰。
市場或非市場機制方面,NDC是否包括減緩成果國際轉讓(International Transferred Mitigation Outcomes, ITMOs),避免轉讓單位(units)重複計算;還是跟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一樣,有一個可交易的系統?當然也要同時注意到化石燃料補貼改革、電力電價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等引導政策。
民間團體於會場邊造勢,為談判加溫 (Photo Credit: UN News Centre)
至於巴黎協定後,原有京都議定書下的機制,如調適基金將來是否仍有作用?原則上:是,但細節還不清楚。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如NDC的起算年份、如何建立調整建立規則;2025年後的新的集體財務目標,也尚待規劃。
本屆馬拉喀什氣候大會被定位為「行動的大會」,確實不如去年巴黎大會大鳴大放,成果豐碩,但仍然達成共計36份決議,促使氣候行動繼續向前邁進。
至於美國是否會正式退出《巴黎協定》,還是要看明年五月的波昂會議,但也不至於太過悲觀。因為協定生效條件為至少55國簽署,且其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超過全球排放量的55%;而截至11月底已有114國簽署(含歐盟),總排放量已超過全球四分之三,即使美國退出,協定依舊成立。
那麼,沒有美國的局面會是如何? 美國可能違背承諾不再提供資金協助其他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其他富裕國家,私人企業的負擔將會更重,美國也可能因此喪失低碳技術優勢,兩敗俱傷。美國國內各州政府也不見得樂與聯邦同調,特別是民主黨陣營,像是加州州長布朗,9月初就已簽署全面性氣候變遷因應方案,要求加州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1990年水準的40%。
加州州長布朗長期支持氣候行動 (Photo Credit: Sacramento Bee)
商業上的利益也會讓其他國家堅持減碳之路。從2008年以來,電動車電池成本已下降80%;過去三年,北歐離岸風電電價也已降低一半以上,太陽能發電成本也逐漸接近燃氣和燃煤。中國也已是全球最大太陽能發電國,計畫2020年將裝置容量提高到目前的三倍150GW。中國受到國內空汙的強大壓力,也不可能再走回頭路擁抱化石燃料。企業則更不樂意因為政治搖擺而對需要長期投資的能源科技產業有所動搖,也因此365家全球500大企業、投資人和家族事業,才會聯名向川普表達對《巴黎協定》的支持,以及加速轉型低碳經濟的需求。
美國放棄對氣候議題的話語權,終究是弊多於利,全球第二大污染國不做出些貢獻,定會遭致其他國家的白眼。例如由全球兩個最大金融機構世界銀行、IMF所共同推動、逐漸增溫的碳定價(Carbon pricing)機制,就可能演變成巨大的貿易障礙,屆時川普奢望製造業回流美國,只是難上加難。
台灣不是美國,也沒有美國的條件可以搖擺不定;如果不早點果決的朝向低碳的道路,到頭來只會傷己而已;這道理,應該不難理解才對。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於COP22呼籲各國行動 (Photo Credit: OSSG; UN News Centre)
回當期目錄
下一則
發行人:謝英士
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訂閱
/
退訂
我要捐款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
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
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環報
環報兒童版
我要捐款
訂閱環報/環報兒童版
解除訂閱
瀏覽人數:
3469744
2024
環報第149期:法律人為什麼要關心氣候變遷
環報第148期:不平等時代的人權處境
環報第147期:百年之病,求五年之艾
環報第146期:環境、公益、檢察官
環報第145期:氣候時代下的法律解釋問題
環報第144期:人權如何鉗入ESG?
環報第143期:從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看氣候法治(下)
環報第142期:從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看氣候法治(上)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