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60期:COP22,沈靜中向前挺進

EQPF Writers

世大運、綠色賽事、永續繁星?

永續發展和環保意識的風潮席捲世界各地,也吹到運動場上,伴隨著角逐榮耀的汗水和淚水,從辦得盛大到辦得聰明,成為近年大型運動賽事爭取擔任主辦國,取得綠色環保話語權的時刻。

2000年與千禧年發展目標同時並進,第二十七屆雪梨奧運點燃了綠色賽事的序曲。澳洲政府擬定了「奧運環保準則」成為往後國際奧委會規定的典範,並且利用太陽能發電、再生水循環系統和環保建材選在過去較落後的地區建置選手村,因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環保住宅區」。但12年過去,只有半數的公寓順利成交,市政府甚至必須打七折來促銷。

2012年倫敦奧運延續著綠色和永續發展的精神,從選址在東倫敦飽受汙染和落後開發的斯特拉特福德地區開始,奧運公園本身刻意降低興建的場館數量、並且使用輕量鋼材、拆卸設計與材料可再利用的規劃,創意加巧思成為被人稱道的永續賽事和奧運遺址。

但如今,空蕩且低度利用的場館與周邊公園設施、鄰近而多餘的地鐵雙車站,同時對比人滿為患的商城和壅擠的速食美食街,除了滿滿的商業氣息,以及在車站與商場角落的流浪者或攤販, 顯示依舊存在的經濟差異,這些是倫敦綠色奧運遺址所不願在媒體上承認的事實。

此外,為斯特拉特福德地區建造的2,818戶新屋舍,在以5.57億(557million)英鎊轉賣給民間房仲公司後,預售期內僅賣出1,379戶、相當約2.68億英鎊的市值。是否會同樣步上與雪梨擁有相同的「不動遺產」?結果令人無法樂觀。

事實上每四年更換主辦國與地點的奧運賽事,本身就是一種無可避免的浪費。在西元前雅典舉行的奧林匹克賽事,每4年都是在奧林匹克競技場舉辦,最多五天,僅5到8個項目,火炬在賽事期間則於宙斯和其妻子赫拉的神廟裡點燃。

編列大量的預算,加上投資資金的進場,帶來觀光、創造話題與人潮的奧運賽事,16天,超過300個競技項目,對爭取主辦國而言,經濟與開發的誘惑可能更大於追求運動競賽的榮耀與雅典尊重自然眾神的傳統。過去不熱衷棒球的地區,被迫也必須建造標準棒球場;游泳項目、輕艇帆船、甚至是曲棍球,場館設施的興建與闢劃也與地區運動風氣的發展未必相合。

里約奧運的盛宴已經落幕,會前爆發的茲卡病毒、射殺吉祥動物讓里約奧運蒙上許多灰塵。里約,大概不會是綠色奧運的接棒者。

2017台北世大運即將登場,大巨蛋的問題當然不只是政治問題,選址在正都心,沒有濟弱扶貧、協助落後地區的考量,也遭詬病;拆除原綠蔭盎然的菸廠遺址轉建鋼架場館,顯無環境考量;商場與運動場的比例問題,更是商業與運動失衡的典型代表。

即使大巨蛋拆除或不供使用,或許換個角度思考也不錯。首先,與其拘泥於「台北」的主辦權,何不擴大商借、投資其他地區一日生活圈內的既有運動場館?積極疏通交通網絡,並藉此機會規劃公共運輸路線,創造低碳交通。打破單一城市的界線,展現首都的遠見與氣度,讓賽事的永續成為繁星,四處閃耀在台灣這塊寶島。從徒手打造「世大運遺產」(Legacy),提升成活化的「世大運資產傳奇」(Legendary)。

就像倫奧組委會主席科歐所說的,「奧運精神重點在運動員和競賽,建築則應該促進地方發展,幫助地方永續經營才是最好的奧運遺產」。
最近,大巨蛋的續建似乎浮現一絲曙光,但世大運的命運會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期望台北帶來綠色賽事、永續繁星的願景,會不會太遙遠?



魔多出現你所不知道的油砂開採

美國影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耗時一年,走訪各個環境汙染嚴重或是脆弱的國家、地區,訪談專家、政治家等,完成既驚嘆又讓人感到悲痛的巨作「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

其中一段是,李奧納多乘著直升機俯瞰一塊正在開發的土地,然而所及之處毫無綠意,取而代之是巨大的工廠吞雲吐霧,坑坑巴巴的泥砂上,漫布著稠黑液體所形成的水灘,這就是油砂(oil sand or tar sand),號稱當前石油開採上,最具發展潛力之一,被譽為21世紀石油危機的救星。
所謂的油砂,是砂石、瀝青、水以及黏土的總稱,需經過再加工,才能成為我們油箱中的原油。依性質的不同,油砂開採可採地表挖掘法(surface mining)以及現地熱採法(in situ)。前者,猶如字義,適用在油砂位於表層土壤時,利用大型機具開挖,再將開採品送至清洗廠,除去雜質(如石塊、雜草等)後加以提煉,成為原油。

現地熱採法,則是當油砂位於深層處,藉由注入高溫水蒸氣,加溫地層,增加油砂的流動性,再利用管線加以抽出。然因為地表富含的油砂量有限,多數商業規模的油砂場,皆以現地熱採法為主。洪水來臨前的拍攝地點: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是全世界油砂蘊含量最豐富也是開採最密集的地區。

油砂的開採,不僅為石油商帶來龐大的金錢利益,同時也對周遭的環境造成難以回復的破壞。舉例來說,想要開採油砂,首要條件就是清空地表,所謂的清空,就是必須清理到寸草不生的程度,代表曾經存在這個地區的植物、動物甚至是文明,都將灰飛煙滅。大規模的物換星移,影響的不僅是曾經存在的事物,也包含遷徙的過客---候鳥。

消失的寒帶針葉林,讓候鳥失去重要的繁殖地,打亂鳥群一整年的行程,運氣差一點的鳥兒,還會因為羽毛不小心沾染油砂,而丟了小命 。另一方面,一個名為Oil Sand Truth的網站,更提出油砂從開採到加工,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傳統開採石油的3倍以上 。

面對種種質疑,亞伯達省能源部門(由能源局、亞伯達能源監管組織、亞伯達公用事業委員會、亞伯達石油市場委員會以及廢棄場址(post closure)管理基金組成。不知是官商利益一致,或是對油砂開採信心十足,他們表示,目前技術已持續革新,與2010年相比,減少45%的排放量,未來也會繼續進步。但這樣的回應,沒有面對的是,「比傳統生產高3倍以上」的這個數字。

從簡單的數學判斷,即使技術進步,但仍至少高出傳統的2倍,這是亞伯達省能源部不敢去說明的。另一方面,對於棲地、生態系的破壞,亞伯達省能源部門的回答,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重新復原生態。意思是,該地的生產力(productivity)需回復到與原本狀態相同,等於是複製再貼上。這樣的發言,無疑重重的打了世上所有生態學者、環境專家的臉,因為一家石油公司聲稱可以從零到有、甚至是從負值開始建構一個新的生態系,人定勝天的自大表露無疑。

油砂的議題,或許對台灣人,還是個新穎但陌生的話題,但在國際上,已經關注多年。如今李奧納多藉由「洪水來臨前」這部片,再次帶出油砂的問題,並非是冷飯熱炒,而是告訴所有人,5、6年前,油砂開採被拿來討論或許小題大作,因為當時油價很便宜,油砂開採成本過高,投資意願相對少;但隨著傳統原油產量愈趨下降,加拿大的油砂將如同美國的頁岩油,在油品的競爭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才是本片所要傳達的訊息。

當有利可圖時,投資者愈來愈多,油砂開採將更為興盛,亞伯達省將化為現實中地獄般的「魔多」(電影魔戒中的地名),寸草不生的死域。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