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本會同仁們共赴日本關西地區,參訪「京都環境保護活動中心」、「大阪環境產業振興中心」、「大阪市環境局舞洲工廠」,也前往新興工業都市「土界 市」市政廳,了解該市環境以及人權工作重點。
這是一趟豐富又有意義的見學之旅,讓大家在繁雜的工作之餘,能有機會同行,一起認識別的國家環境工作的現況與努力。
比臺灣的步伐還早,2003年日本便已通過環境教育法,於人員、機構、設施場所等方面都有規劃,也是臺灣環境教育法參照的主要對象;此次參訪,便不乏有獲日本環境省認可的環境教育場所,提供許多有意思的環境資訊。
接下來幾期的環品札記,本會同仁將從不同角度,與大家分享日本之旅見聞與觀察,提供另類的旅行紀錄,歡迎大家持續觀賞與閱讀。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另外閱讀環報第30期「京都環境保護活動中心」見學,以及第31期「大阪環境產業振興中心」見學,認識更多日本環境教育內容。

本會同仁於大阪市環境局舞洲工廠前合照
自然學校的創新和契機
管理企劃部環教專員 黃麗珊
本次日本關西見學之旅中,我們一起走訪和歌山市西北邊,與淡路島遙望的 金本 卷山,探詢「和歌山市立少年自然ソ家」的面貌。這次旅程,算是個意外插曲,因為驟雨打斷原有安排,更動行程前往海邊,才會一腳踏向山道,見識到自然ソ家的魅力。
走在路上,一開始就受其引導指示牌的吸引,為何不是引導至右手邊的寬敞道路,而是鼓勵大家走向山林間的狹長道路,頓時充滿好奇與疑惑;拾起冒險的心,勇敢向前爬上山巔、眺望遠景,頓時有所領悟,這或許是要給予前來自然之家學習的青少年們一種不一樣的考驗和學習,亦或是挑戰在自然中學習的前哨戰。
少年自然ソ家入口處景象
「少年自然ソ家」,是日本政府1970年後於國庫所設置的補助金,提供國家以及地方自治體的青少年社會教育設施經費。主要以受義務教育的在校學生、青少年為對象,設置的目的是希望讓兒童、青少年親近自然,透過在自然中的住宿、生活,感受環境、體驗自然。因此,往往設置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山巒、高原、湖畔、海岸等地。
自然之家學習的精神在於接觸自然的恩惠、對自然親近的心以及培養對自然的謙虛和敬畏,因為透過集體的合作學習和住宿生活,鼓勵學員共同發展紀律、友愛、服務社會之精神。
例如,和歌山少年自然ソ家針對日常生活學習,就提出幾項生活守則:
規律,集體生活,收起自己的自我放縱;合作,讓大家的生活、工作在一起;博愛,珍惜朋友,讓學習者互相幫助;服務,以付出、回饋社會的方式,讓彼此感覺良好;學習一起大聲的打招呼、讓彼此熟悉的自然環境更美好、讓生命更安全和健康。
其實除了固有的學校正規教育之外,日本對於環境教育的重視與課後的學習,甚至是課堂外、非正規式的學習也相當重視,強調合作、服務、博愛等精神發揮教育層面的多元化性質,希望來到此地的青少年們,能夠於環境中深刻體驗自然。「少年自然ソ家」不是一所正式的學校,比較像是我們的救國團營地,由政府出錢維護,設計自然教育課程,讓每個來訪的學生們,都能夠接受到最好的自然生命教育。
.jpg)
在自然環境中學習集體規律的生活
資料顯示,日本提供就學青少年及在職青年的戶外環境教育設施,已有近40年的發展,從早期的「青年之家」到自然體驗的「設施或生態露營地」,名稱上有青少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自然學園、林間學校、森林之家、自然教室、野外教育中心、青少年教育中心等30餘種之多。1994年由環境廳(環境署)主導開始規劃及補助建設「自然體驗設施/生態露營地」,像這種戶外環境教育設施遍布於日本全國各地,總數已經超過1,200所。成立自然學校的目標是希望達成善用當地自然人文特徵,給予孩子最初的體驗式教學,期許他們嘗試解決社會問題,促使教育和社會發展能有效的結合,讓彼此有雙向的支持作用。
回到臺灣,類似日本的自然之家或是自然體驗學校等的非正規教育系統,在林務局有自然教育中心,本身除了有暑期活動、營隊之外,學期間也不定期舉辦校外教學的活動。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的發展策略,是希望透過「學習型組織」的創新機制,達成「師法自然、快樂學習」的目的,進而實踐永續森林經營、維護生態保育的整體願景。
在這樣非正規教育體制的營運模式之下,和固有的學校體制相比確實多了些彈性與自由教學的空間,透過受教對象設計合適的教育策略與方案,執行過程中逐步調整與改善,或許這也是開創環境教育市場的一項契機。

同學們一起學習炊飯,彼此相互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