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報第47期:給政治領袖的一堂氣候變遷課
環品札記
人類對不起抹香鯨
管理企劃部副主任 邱虹儒
今年10月,一頭抹香鯨擱淺在嘉義東石漁港,數日後陳屍在台南八掌溪外海,經解剖確認死因之一是胃部有大量的塑膠袋、漁網等垃圾,體積有大約怪手車斗大小,根本無法進食,間接導致其死亡。
如同美國攝影師Christ Jordan在其影片《中途島——來自海洋洋流的信息》中所揭露,無數信天翁因為大量誤食瓶蓋、塑膠垃圾等無法分解的化合物,而斷送生命一般。這兩起事件,深深地顯示了垃圾全球化的後果,都是讓人揪心、懊惱與悔恨的憾事。
人類到底怎麼了,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我們的地球鄰居與夥伴?
除了從你我隨手之勞做起以外,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式為我們的生物朋友做點事?來自荷蘭的少年Boyan Slot,他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
喜愛潛水的Boyan,在看到了海岸邊、海底佈滿的垃圾後,決心要改變這個情況。19歲那年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海洋垃圾那麼多,撈起來不就得了? 如果有一個大型的海洋垃圾清理機,是不是就可以解決問題?
為了實現這樣一個想法,2013年Boyan成立了清潔海洋基金會(The Ocean Cleanup Foundation),開始募款籌措經費,不斷的進行實驗,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Boyan的決心影響了許多科學家與工程師,團隊不斷茁壯,實驗規模也從洋流與垃圾性質分析,攔截網構造測試,一路前進到小型模擬實驗與大型模擬實驗。經過3年多的耕耘,當初的狂想已不再遙不可及,海洋清理陣列(Ocean Cleanup Array)計畫逐漸成熟,也順利募得建造所需的220萬美金,因此2016年即將啟動試點計畫,而地點就在離台灣不遠,位於日本與韓國之間的對馬群島(Tsushima)。
在實驗槽裡進行攔截網構造測試
這個計畫的構想是,透過長達2,000米的漂浮管線系統,在垃圾沖刷到對馬群島岸邊之前,利用洋流阻擋並收集漂浮於海上的垃圾,特別是塑膠垃圾。目前漂浮到對馬群島的垃圾,每年超過3萬立方公尺,岸邊收集、清理費用高達5百萬美金,如能透過此計畫,將可望大幅降低海洋垃圾清理的開銷,因此日本對馬群島當地政府非常支持。
2014年推動的小型測試計畫,垃圾攔截器長約40公尺
此外,這些收集到的塑膠垃圾還可以進行熱解,轉化為能源。目前已經有不少公司能夠將塑膠熱解發電,但是來源大多是來自工業和商業塑膠廢料,如能將海洋垃圾再利用,對於環境保護將大有助益,而這樣的科技創新,正是讓環境更好的重要關鍵之一。
當前環境之所以糟糕,除了人口爆炸以外,過去科技對環境資源的無知也是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的教訓。因此,當透過科技要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除了為直接的正面成效鼓掌外,也要對於行動所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其他破壞更為審慎。
根據此計畫的研究報告指出,除了垃圾回收成效外,還要注意是否會攔截到其他海洋生物(bycatch)、以及設施本身製造的材質和碳足跡;當然,法律上的挑戰也存在,尤其是國際許多公約對瀕臨絕種物種的保護,誰能保證這樣的設施不會不小心攔截到他們。
抹香鯨、信天翁一個在海洋、一個在天空,本來可以自由自在的遨遊與飛翔,卻因為人類的無知與無心而葬送生命。我們一方面感念Boyan的堅持與毅力,一方面也要隨時提醒自己,這樣對待我們的生物朋友是不對的,總有一天也會付出代價的。
備註:家中有小朋友的讀者們,也可以查閱「
環報兒童版第8期:保護海岸
」,與小朋友一起認識更多來自海洋的故事。
擱淺在八掌溪出海口的抹香鯨屍體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The Ocean Cleanup Foundation。
上一則
回當期目錄
下一則
發行人:謝英士
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訂閱
/
退訂
我要捐款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
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
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環報
環報兒童版
我要捐款
訂閱環報/環報兒童版
解除訂閱
瀏覽人數:
3883937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環報第12期:卡達前哨,氣候變遷大會趨勢觀察
環報第11期:環境基本法十年有成?
環報第10期:我要的環資部
環報第9期:台灣人工林的下一個春天
環報第8期:綠色消費,改變世界
環報第7期:永續發展仍是人類艱鉅的挑戰
環報第6期:環境教育仍待努力
環報第5期: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環報第4期:尋找台灣的蜂鳥
環報第3期:永續山林,森息大地
環報第2期:我們要的未來
環報第1期:回到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