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環品會 回活動首頁 |   

Ï 分享青年介紹 Ò

 

張良伊

研究所:台灣大學

 

於國外交換學生期間,發現環境議題並開始關心氣候變遷,於大學時期參與清大學生自組團隊,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15,與會間受南太平洋島國的感動,隨即加入環浪計畫記錄行動,在COP16期間擔任亞洲區會議主席,並串起台灣各青年團隊,希望共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讓更多台灣青年分享寶貴經驗。

 

 

陳采欣

研究所: BSc Environmental

 

從高中回收的作業開始,激起了對環境的熱情,並在大學期間,做了許多關於環境志工的服務,如廢物處理、保育工作、街道廢物監測和更多大學及地方議會的討論,直到近期至英國完成環境科學的碩士學位,一起加入TWYCC,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努力為台灣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沈軒宇

大學:東海大學

 

畢業於南科實中,就讀東海社工。因家鄉處於氣候危險區,從小對海平面上升有深刻的危機意識。高中曾參加NDYS(National Disaster Youth Summit)了解氣候變遷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且尋求解決方法的急迫性。希望能藉由參加TWYCC認識更多有想法的台灣青年,也希望能一起為台灣和我們的地球盡一份心力。

 

 

王景弘

大學: 成功大學

 

曾赴西非奈及利亞當國際志工,此後更有感於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及對抗環境及氣候變遷的迫切性。常針對不同環境議題進行多元及跨領域的具體綠色設計提案,並積極參與各種綠色活動。深信要具體改變台灣或甚至是全世界,群體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蔡佳芸

大學:東吳大學

 

參加過莫拉克風災志工、耕莘山學團、Handicap International, Pakistan志工、2011世界模擬聯合國等經驗,未來希望前進世界,立足台灣;相信世界和平未來,以互相尊重為本,亦包含與自然和諧共處,將來期望結合會計專業與環境方向,與台灣青年一起攜手,為台灣、為世界盡一份心力。

 

 

陳儒佑

大學:環球科技大學

 

在這個問題多多的世界裡,總需要一些有正義感個人;在這個環境變遷的議題中,需要更多的年輕朋友加入!! 從加入荒野開始關注各種議題,分享給更多夥伴,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小小的改變能整夠救世界。

 

 

李芝融

大學:清華大學

 

從高中開始便持續關心環境議題,專注在能源與環境的問題上。暑假赴美國哈佛大學修習環境經濟學。除環境議題外,對國際接軌、人道關懷也不遺餘力,曾赴尼泊爾擔任國際志工教授英文,望能藉由此次機會與有著同樣的熱忱的夥伴為我們關心的人事物貢獻一己之力。

 

 

李牧寰

研究所:成功大學

 

以「青年環保大使」身分參與COP16;加入「環浪計畫」實地走訪南太平洋,記錄島國最真實的想法與感受,試著喚醒世人對全球暖化的正視。因在會議期間接觸多個台灣自組青年團隊,深受感動,進而希冀能整合國內力量,凝聚台灣青年發聲國際。

 

 

李杰霖

研究所:成功大學

 

長期關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於參加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舉辦之青年氣候領袖培訓營始發覺問題的嚴重性與行動的必要性;單車環島,徒步環蘭嶼,熱愛台灣土地,也感受人為破壞的摧殘及自然大地的脆弱;目前修習綠色科技學程,期望自身所學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正計劃用文字及圖像,記錄台灣暖化日記。

 

 

陳柏宇

大學:台灣大學

 

高中自認最榮耀的頭銜是回收股長。持續關心氣候變遷的國際動態,並試圖找尋如何藉由環保改變人們的習慣,進而推動社會轉型。對國際事務充滿興趣,大學參與多項模擬聯合國活動。希望貢獻一己之力,邀請青年一同關心議題,一起思索解決辦法,並付諸實行!

 

 

 

徐晏誼

大學:政治大學

喜歡學習、接觸新事物、挑戰自己、想把美麗的台灣介紹給全世界。認為環境議題是責無旁貸的,唯有大家一同重視與投入,才能擁抱更美好的地球。

大學曾擔任政治大學國際青年、三次模擬聯合國副主席;2011年贏得海峽兩岸孫子兵法團體辯論賽第二名;2011年擔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青年環保大使,且參與南非德班COP17。現任哈佛亞洲國際關係會議( HPAIR )代表部部長。

 

 

 

林嬙

大學:台灣大學

 

一個陽光開朗的女孩,希望能認識這個世界更多更深,更希望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好的改變,因此把握每個鍛鍊自己的機會--大一擔任2010年世界模擬聯合國會議WHO副主席,大二創立台大英文辯論社,大三成為TAISE青年環保大使,希望能讓更多人重視Climate Change這個重要議題!

 

 

 

陳柏蒼

研究所:政治大學

 

連加恩醫師的一段話:「好命的孩子,要比別人付出更多,這樣好命才有意思。」是我對生命的看法及座右銘。  

自認是個好命的孩子,參與服務性社團後,才發現自己對公共事務更有興趣。特別是到偏遠地區服務後,讓我看見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因緣巧合下,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生涯的規劃,從電機轉為外交。

持續不斷的參與政治及公共事務,尋求機會到不同的國家去體會異地多元的生活文化。未來期許自己能累積更寬廣的生命經驗,走入人群服務。

 

環品會    

鄭佾展

研究所:中興大學

 

對於自然的美好與憧憬,驅動著我思考環境議題。學生時代學習的是生態保育,其實,從生態到環境保護,追求的都是與自然共存,尊重及關懷自然。投入NGO以來,有更多機會與視野去看看其他地區的人們,如何實踐這些想法。曾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與印尼環境衛生改善計畫,於國內推動多項環境保護計畫,希望能透過分享相關經驗,讓更多人覺得這是個有意義的議題。

 

 

劉曉玉

大學:北商學院

 

平凡快樂的台北人,從小不愛坐車,卻喜愛接觸自然,雖然學生時代所學非環境領域,但透過不斷謙虛的學習與服務,已有幸成為環教人員,曾參與COP16與赴日內瓦環保INGO實習,期許未來自己在保護環境的領域上貢獻更多,且有所成長。

 

 

彭孝維

研究所:政治大學

 

大學、研究所唸的是政治,偶然的機運踏入記者的工作,一待20年,再次偶然的境遇踏進了環保工作,相當陌生的領域。去年南非德班COP17的親身經歷,讓自己對氣候變遷的議題有了初步的認識、體會。

 

 

黃立維

研究所:倫敦政經學院

 

喜歡天南地北汲取資訊和閒聊,對於和環保議題跨界結合的產品或活動沒有抵抗力。有幸赴COP17與其他國際團體聯合辦理週邊會議,打了一場美好的戰役,希望自己有能憑一張嘴搧動人心做好事的渲染能力。

 

 

梁偉雁

研究所:台北醫學大學

 

喜好環保藝術與手繪創作,喜歡聆聽朋友們於世界各地的生活經驗,曾於西非聖多美參與活動,當時衍生的一些衝擊與想法,在邊境漂流一書中得到解釋:如果當下的苦難是不能改變的,也許我們就只能拚了命從中學習,以期在往後開創出什麼。也因此期許自己不間斷地學習並分享經驗給予任何夥伴。

 

 

簡珮瑜

研究所:台灣師範大學

.

 

喜歡看老鷹在家鄉的港口飛翔,喜歡在野外看生物自在的生活,大學主修生態,大三到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看到鬱鬱高聳的雨林在伐木工廠裡被裁切成適合人們需求的樣貌,感受著原本應該是雨林的油棕田那片土地上散發的酷熱,人們改變這地球,改變環境改變了氣候,期待自己對環境保護的努力,為其他生物做些努力。

 

 

蔡佩芸

研究所: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

.

 

只要走進大自然,心情想不好都難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natural high吧~)。在國外念研究所期間,意外選修的環境經濟學,讓我重拾對環境保護的熱情,更下定決心畢業就要往這個領域走。每次看到大自然被破壞,好多人在受苦,心中那股想要做些什麼的心情就更加強烈!希望透過自己的聲音與行動,影響更多人,一起關心環境議題,一起讓這個地球笑容多一點,眼淚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