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環品會 回活動首頁 |   

Ï 氣候變遷與世代正義 Ò

世代正義的思考

如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2011 年人類發展報告「永續與平等 - 共用美好未來」所述:「我們關心環境永續發展,因為當代人靠剝奪其後代人的生活是本質上的不平等。那些今日出生的人不應比一百年或一千年之後出生的人,享有更大的權利佔有地球資源。」這個理念與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WCED)《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所追求的永續發展:「滿足當代的需求,但不危及後代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如出一轍。

但是,一個世代的長度應該有多久,氣候變遷與世代正義的內涵又是甚麼? 恐怕很難有一致的答案,必須持續的探索。

世代是個相當抽象的概念,可以被理解為某一段時期內出生的一批人群,他們可能具有類似的時空背景與特色。從生物學觀點來看,世代長度可以被視為所討論對象的一個平均生命長度,但並沒有正式的定義。而事實上,世代正義的主要內涵,不在於認定一代究竟有多久,而是指有能力有權力決定並施行政策的此代,應如何考慮那沒有權力決定政策卻又必然地承擔政策所帶來後果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的福祉1

19926月聯合國地球環境高峰會議上,珊文鈴木(Severn Suzuki)代表兒童環保團體(Environmental Children's Organization, ECO)對世界各國領袖的演說如此說到:

你們沒有辦法修補臭氧層的破洞你們不知道如何讓魚兒回到已經污染的河流,你們沒有辦法讓滅絕的動物重新出現,你們也無法讓已經變成沙漠的地方重新成為森林。如果你們沒有辦法修補,就請不要再去破壞 2

小女孩眼中的世代正義,是希望保有自然環境,讓比她更小的孩童也有機會親身體驗,不是只有在影片或書本上才看的到。

20115月馬英九總統於台南就職三周年記者會上,以「世代正義」為主軸,闡述對國家永續發展的三個責任,包括主權、人權、環境權。馬總統認為環境正義與經濟發展是不能忽視的議題,過去為了改善生活而不計代價追求經濟成長,造成資源耗竭與環境破壞已不可行,為下一代的幸福打好基礎,就是實現世代正義。總統眼中的世代正義,是希望兼顧社會、經濟與環境,打造更幸福的下一代。

1971John Rawls在其經典著作《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中,嘗試以儲蓄原則(savings principle)說明代間正義的問題3。用簡單的話語來說明,由於不知道到底應該預留多少資源給後代子孫,因此應該盡可能在能力內進行儲蓄,以期做到本質上的平等。

舉例來說,就像一個債築高台的父親,某日離開人世,孩子對於父親留下的債務可能從來就無權參與或決定,但需要承擔這一切,儘管法律上有拋棄繼承之可能。現在我們為後代留下的環境債,就像是一個壞父親,非但沒有妥善儲蓄,留下更多的資產給下一代,反而留下一堆負的資產(債務),但下一代卻沒有拋棄繼承的權利,他們必須概括承受。

思考世代之間的平等時,由於未來世代沒有機會或能力可以參與前一代的決定與生活方式,然而此代的選擇與態度,卻對後來世代的生活帶來的舉足輕重影響。因此如果無法為下一代帶來幸福,至少應該避免做出傷害後代的事情。

世代正義關注的面向

隨著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將日益增加,目前支持這個世界的許多資源,如化石燃料、各類礦產,終將枯竭。如果自然資源被我們所大量消耗,那未來世代生活的依存會是什麼?

雖然無法預測未來的發展,但當代可透過積極保留自然資源,導入環境儲蓄概念,留下乾淨的空氣、水、有生產力的土地、還有海洋等環境,為未來世代儲蓄豐厚的生態環境存款。

環品會與青年氣候聯盟的夥伴們一起思考,規劃出以下幾個面向的議題,作為討論的基礎,希望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促使各界有效對話、共同面對我們所遭遇的挑戰。

能源4

如果說目前的世界是依靠消費化石燃料,來驅動前進,一點都不為過。當今世界所面臨到的各種挑戰,如氣候變遷、糧食生產與經濟成長,都脫離不了能源。過去,我們習慣透過大量消費化石燃料,來驅動經濟增長,但這種經濟成長模式已經受到挑戰,但這種經濟成長模式已經受到挑戰。

依據經濟部能源局彙整國外相關研究指出,各類化石燃料與鈾礦(核能原料),在一百多年內,可能都會用盡。當然,我們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金錢與設備,開採那些更不易取得的能源,但也必須付出更昂貴的(環境)成本。但我們也可以選擇另一條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持續尋求更永續的能源。


 

糧食5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估計,全球每年漁業捕獲量最大極限約為1億公噸,目前每年漁獲量已逼近9,000萬公噸左右。

近幾年全球各地漁民紛紛反應越來越難捕捉到漁獲,海洋漁獲量正在減少當中。四面環海的台灣,沿岸與近海的漁業亦已逐漸枯竭,遠洋漁獲量持續下降。

全球漁獲捕捉量排名當中,蕞爾小島台灣擊敗眾多大國,奪得全球第20名;漁獲消費量更為可觀,為全球第13[6],名列前茅,捕得多也吃得多。2006年全球頂尖期刊SCIENCE報導,2048年全球魚獲量將降至10%,海洋生態處於崩潰邊緣[7]。雖然,魚類屬於可再生資源,但前提是要合理使用,才會有生生不息的魚群,如果我們這一代就把所有魚類資源消耗殆盡,那下一代還看的到魚嗎?

森林8

樹木和植物可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全球森林資源被認為是防止全球暖化最有效的工具之一。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召開的地球高峰會,就已揭櫫「森林原則」(forest principle),提出永續森林經營的理念。

台灣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佔全島面積的58%,百年林業歷經了日據時代與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的森林資源砍伐期,其後受到1980年代國際森林保護風潮影響,林業政策轉變,直至今日台灣森林資源幾乎不再砍伐,99%的木材需求來自進口。

然而,樹木、森林資源是屬於「再生」資源的一種,為減緩氣候變遷,森林資源是否應加以利用?又要如何利用?而我們又要留給下一代是什麼樣的森林資產?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健康9

隨著氣候變遷,我們周圍正迅速的發生環境變化。透過溫度與水文循環改變,氣候變遷將影響水、生態系統、糧食、海岸線與健康。單就健康層面來說,氣候條件改變便可透過水與病媒(如蚊子)影響疾病傳播。易受氣候影響的疾病是全球最大的殺手之一。單單是腹瀉、瘧疾和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便造成2004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 300萬人,而1/3以上發生在非洲10

「環境好,健康就好」,一直是關切健康與氣候議題人士強調的一句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氣候暖化將造成氣喘、花粉過敏、傳染病、砂眼等病症發生機率的提高。

雖然台灣自日治時期迄今,推動公共衛生有成,加上全民健保的實施,使台灣人民遠離傳染疾病並擁有良好的醫療品質。

然而,過去100年來,台灣已升溫1.4℃,約為全球平均值的2倍,而我們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體制背後埋有龐大赤字的隱憂,這2項不爭事實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否會影響後代,降低他們調適氣候變遷的能力,值得我們思考。


環境毒物11

1948P. Müller 因發現DDT具殺蟲功效而獲得諾貝爾獎,但相隔十幾年後,1962年,DDT卻因寂靜的春天一書,成為眾人撻伐的化學物。

環境毒物的問題在於它發生的太新太快,當我們尚未真正了解其性質前,已大量運用。而其帶來的後續效應與化學衍生物,留存在環境與生物體內帶來的影響,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預測並且有效移除的。有時候環境毒物甚至不僅是世代問題,而是會直接影響著當代。

隨著氣候變遷與環境改變,毒物儲存的標準必須隨之改變。一旦輕忽,毒物進入環境,將對後代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而我們如何能夠採取行動,避免減少暴露於充滿毒物的環境中呢?

 

12

乾淨、可取得的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地球上有足夠的淡水,但由於不適當的管理方式或缺乏基礎建設,對於許多地方來說,豐沛的水資源仍然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氣候變遷影響著水循環,造成降水量、降水時間和形態的改變,對於水資源取得影響甚鉅。台灣地區降雨雖豐,但因地理及季節分布不平均,加以坡陡流急,水資源蓄存不易,高達8成以上的水量流失,仰賴大量抽取地下水補充。每年抽取地下水量早已超過入滲量10億噸,正在消耗得來不易的地下水資源。 水資源管理,亟須調整。


 

1楊士奇(2007)。論儲蓄原則的推導與證立。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7期。頁155-173

2轉引自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1)。為了事業而叛逆。信使。第64卷,第3期。頁40-43

3轉引自 楊士奇(2007)。論儲蓄原則的推導與證立。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7期。頁155-173

7Boris Worm, Edward B. Barbier, Nicola Beaumont, J. Emmett Duffy, Carl Folke, Benjamin S. Halpern, Jeremy B. C. Jackson, Heike K. Lotze, Fiorenza Micheli, Stephen R. Palumbi, Enric Sala, Kimberley A. Selkoe, John J. Stachowicz, and Reg Watson (2006). Impacts of Biodiversity Loss on Ocean Ecosystem Services. Science, 314, 787-791.

9健康圖片來源:http://www.guardian.co.uk/world/gallery/2012/jan/23/china-environmental-year-review-in-pictures

10WHO (2009)。關於氣候變化和健康的10個事實。取自:http://www.who.int/features/factfiles/climate_change/facts/zh/index.html

11環境毒物圖片來源:http://www.whale.to/b/typhus_pic.html

12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No.112 專題報導-水乾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