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復育
 
計畫背景
 
  •  

  •  

  •  

 
山林復育-生態保護

    全 球氣候變遷影響人類居住的環境以及災害的型態,越來越多極端氣候型態出現,暴雨、水災、土石流、旱災等等,不斷侵擾著台灣這片土地。

       八八風災過後,大雨造成周圍山坡地土壤含水量飽和,形成多處崩塌,裸露地大增,山林重創,新增的崩塌地面積廣達2萬5千餘公頃。在如 此脆弱的 土地狀況及氣候等先天因素下,森林植被幾乎成了水土保持的最後一道防線,唯有透過不間斷的造林工作方能撫平大地傷痕。

       為了強化水土保持與生態功能,國際上早有無數的環保團體與傑出人士,積極推動植林計畫,如美國森林再造組織(American Forests) 之Global Releaf Forests計畫,植林地點廣及全球;非洲肯亞「鐵娘子」馬賽教授(Wangari Maathai) 創辦綠帶運動(Greenbelt Movement),訓練居民育苗植林,讓植被破壞嚴重的肯亞,重新恢復綠意盎然。

        此外,除了造林復育山林外,造林亦可能與居民生計支持結合。遠在1933年,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成立「公民保育隊」(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CCC)計畫,廣招青年男子,在全國植樹。超過3億株的樹木,不僅保護天然資源,解決沙塵暴等問題,更提供生計支持。
       但由於造林工作初期投入成本高,栽植年限長(平均輪伐期20年),無法取得收益,一般居民造林意願較低。為突破此困境,創造結合生計 支持、林 業與造林訓練之嶄新造林模式,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認為可由民間組織、地方居民團體與政府單位,共同合作完成此目標。

       永續山林計畫概念為透過地方居民參與當地造林,提供工作機會,增加人與土地間的情感與連結,進而發展出社區與森林間的夥伴關係。山林 復育,始 於居民,讓居民親手復育週遭土地,並透過造林過程之林業教育課程與訓練,培養林業人才,不只給魚吃,也給釣竿。
      對崩塌林地之復育,不僅是政府的工作,更應結合民間組織及當地居民共同進行。莫拉克風災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及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永續山林計畫。 望向瘡痍的大地,期待透過永續山林計畫,能發展出兼具植樹造林、水土保持與生計支持之另一種山林重建選擇方案。

 

 

 

計畫背景

  2009 年八八風災重創台灣,重創山林,體認到氣候變化之劇烈,山林復育已不僅是政府之責任,更有待民間組織之積極投入。

 

圖說: 風災過後,山林重創,急待投入復育

      為瞭解地方居民災後對於永續山林重建計劃之意願及態度,2009年10月,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隨即進行「霧台鄉土地利用現狀與社區林業 居民意願調查計畫」,透過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我們瞭解到災區居民多不願意出售土地造林,僅有近5%之居民願意提供土地造林,但有高達8成居民願意擔任山 林守護與造林之工作,加深了推動計畫之信心。為了尋找到鄰近災區適合推動永續山林計畫之土地,2010年初起,紅十字會及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便著手探詢公 部門是否提供崩塌土地之可能性。經與國有財產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等單位多次協調連繫,終確定以林務局林班地、國有土地為主。 

      2010年1月起,正式開展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崩塌地的現場勘察行動,瞭解崩塌地狀況,於1月29日、3月10日與3月19日,共計3次,與林務局與紅十 字會相關人員,共赴小林村五里埔一帶進行造林候選地點勘查。經林務局造林輔導科、林務局屏東林管處與永續山林重建計畫專家諮詢委員共同會勘後,終縮小範圍 選定林務局7林班,小林村舊址對面一塊平坦地,擬進行造林工作。

   2010年5月底經林務局屏東林管處實地打樁放樣測量後,確認獻肚山對面小林村五里埔 11.7公頃土地,為永續山林計畫首案實施地點。 

      2010年7月30日,農委會與紅十字會正式簽署「災區山林復育合作備忘錄」,確認林務局提供國有林地,由紅十字會進行國有林地造林之工作模式。並正式發 佈此一訊息。紅十字會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並於2011年2月14日簽署造林契約書,確定兩會合作造林之基礎。至此,歷經近2年耕耘,永續山林計畫方得以 成形。

圖說:農委會與紅十字會正式簽署「災區山 林復育合作備忘錄」奠定計畫基礎

 

COPYRIGHT ©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 文教基金會 | TEL:(02)2321-1155 FAX:(02)2327-828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