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文
前兩天,我收到好朋友—謝英士律師從非洲肯亞寄來的郵件,他正帶著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的夥伴在肯亞奈洛比訪視由英國森林信託基金會所主導的造林成果,為他們在台灣發起「台灣綠帶—肯亞種樹去」募款活動規畫後續的執行內容。由於莫拉克風災重建工作,紅十字會與環品會、林務局合作在災區崩塌的林地上進行造林,讓我有機會學習到造林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很多人疑問,可以造林植樹的地方那麼多,為什麼要去非洲肯亞?從去年開始舉世震驚的「東非饑荒」,肯亞不僅飽受乾旱和糧食短缺之苦,還有更多來自索馬利亞武裝衝突地區的難民,讓肯亞邊境成為一個大規模的難民營;一幕幕令人怵目驚心的乾旱荒蕪,一副副痀僂如材、爬滿蚊蠅的身軀,雖說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但人為破壞,才是環境惡化的主因,而造林是改善環境的開始。
根據環品會所引述的資料顯示,一九九○年肯亞森林覆蓋率僅百分之一點二,這和我們以為非洲充斥著熱帶雨林的印象相去甚遠,根據二○一○年聯合國國際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森林覆蓋率必須在百分之十以上,才能維持適當降雨量,支持當地的用水,而目前肯亞森林覆蓋率僅近國土面積百分之六(註:台灣森林覆蓋率為百分之五十九),仍遠低於聯合國的基本建議。
另一個選擇肯亞的原因,是追隨二○○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薩伊(Wangari Maathai,一九四○--二○一一)女士在非洲所發起的「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馬薩伊出身於肯亞中西部山腳下,從小就和大自然接觸,也親眼目睹英國殖民者大肆砍伐森林,改種利潤高、但有損土地養分的經濟作物。
馬薩伊在回憶錄《不肯屈服:一個女人的故事》(Unbowed:One Woman' s
Story)中描述她親眼目睹肯亞所面臨沙漠化的危機,加上不肖投機客盜伐林木,使得樹林縮減成不到原先的百分之五。樹木的消失,使得女性必須走更遠的路才能取得水和木柴,她深知森林流失、沙漠化及民不聊生的情況,會惡性循環愈演愈烈,於是在一九七七年的地球日,馬薩伊種下生平第一棵樹,成為肯亞「綠帶運動」的開始。
馬薩伊號召全村村民一起行動,蒐集肯亞原生樹種,培育樹苗,廣為種植,希望透過廣建綠帶,解決林地大幅縮減的危機,並且替婦女創造就業機會,透過參與植樹和種植本土農作物獲得一些報酬,解決部分失業問題。綠帶運動在非洲種植超過三千萬棵樹,雖然還無法全面改善環境惡化循環,但幫助了九十萬的婦女,並鼓舞其他國家發起類似的運動。
「綠帶運動」不僅是一個環保的議題,更是經濟與社會的議題。這個運動發起的初期以「種樹」作為社區發展的切入點,再擴展到包括原生樹種栽種、公民與環境教育、糧食安全、生態狩獵以及婦女成長與改變等計畫,共同推動提升了環境意識、社會參與、原生種生物的多樣性、自我培力以及社區發展,並進一步推動泛非洲的訓練工作坊與協力網絡。
誠如馬薩伊所言「當我們破壞生態環境,必然導致資源枯竭,人們就不得不為了資源而戰」,毫無疑問地,和平將不僅局限於人類社會,更應擴及整體自然圈共同協調,透過人與宇宙萬物共生的願景邁向永續發展的實現。
「去肯亞種樹!」看似一個傻子的行徑,其實不然。目前全球森林面臨快速消失的危機,每年以淨減少五百二十萬公頃(相當於一點五個台灣本島面積)的速度消失,其中四百二十萬公頃是原始森林。而全球森林被破壞導致棲息地和生態系統退化,令物種滅絕的速度更是驚人。造林是改善環境的開始,正如同馬薩伊在一九七七年種下第一棵樹時,無法預知自己會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一樣,該做的,去做就對了。
本文已刊登於101年10月03日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