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為大英國協(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 一員,並隸屬於東非共同體 (East African Community ) 此一區域性經濟組織。與其他東非國家相比,政治、經濟相對穩定,故時常擔任東非、甚至全非洲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樞紐之角色。
肯亞國名源自境內Kikuyu族、 Kamba族與Embu地區方言對肯亞山的稱呼:"Kirinyaga"、 "Kirinyaa" 和 "Kiinyaa"。肯亞的西邊與過去同為英屬殖民地的烏干達、坦尚尼亞為鄰,邊界較為平靜,東邊與政局混亂的索馬利亞相交,邊界較不穩,常有衝突,當我們前往期間的2012年9月29日,肯亞才對鄰國索馬利亞一個邊界小鎮發動制裁恐怖組織Al Shaabab的武裝行動,並取得勝利[1]。
地理位置 |
在非洲東部,東南部濱臨印度洋,位於赤道正下方,屬於南半球,並分別與索馬利亞(東方)、衣索比亞(北方)、蘇丹(西北方)、烏干達(西方)、坦尚尼亞(南方)接壤。 |
人口 |
4,107萬人(2011.7) (全球排名第33位); 不同種族共約四十餘族,包括: Kikuyu 22%, Luhya 14%, Luo 13%, Kalenjin 12%, Kamba 11%, Kisii 6%, Meru 6%, other African 15%, non-African (Asian, European, and Arab) 1% |
面積 |
58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48位) |
官方語 |
英語、史瓦西里語(Kiswahili) |
首都 |
奈洛比(Nairobi) |
宗教 |
基督教(新教及天主教) (78%)、回教(10%)、本土信仰(10%)、印度教等(2%) |
與台灣之時差 |
-5 |
電話國碼 |
254 |
主要出口項目 |
茶、花卉蔬菜及水果等園藝產品、咖啡、油品、魚類、水泥 |
資料來源:奈洛比台灣貿易中心(2012.08.15更新)
大部分為高原山地;東部海拔500米,西部是東非裂谷帶的東支,海拔2000-3000公尺,國名因肯亞山而來,海拔5,199公尺,為境內最高峰,亦為非洲第二高峰;印度洋沿岸是寬約200公里的平原。地勢由海岸平原向中央高原爬升,高原區被東非大地塹一分為二。赤道貫穿中部,以北半沙漠氣候為主,以南主要屬熱帶森林和熱帶草原氣候;高地氣候溫和,低地乾熱,3500米以上高山時有降雪。
首都奈洛比其名來自肯亞知名的Maasai族一詞Enkare Nyrobi,原意為「冷水」,後指流經該地區的奈洛比河,故延用作為地名至今[2]。位於海拔1660多公尺高的高原上,故氣候溫和適人居,較少蚊蟲肆虐而產生之熱帶疾病,是肯亞第一大都市。第二大城為臨印度洋的濱海度假城市Mombasa。聯合國位於非洲的總部即位於奈洛比,是人居署(UN-HABITAT)與環境規劃署(UNEP)的全球總部,故對於關心國際環境議題的人來說,奈洛比可謂國際環境治理的權力中心,亦為關注非洲環境運動的窗口。
[1]Fall of Kismayu restates Kenya’s place as region’s leader. Standard Digital Kenya. http://www.standardmedia.co.ke/?articleID=2000067946&pageNo=1. 2012年10月12日取得。
[2]Wikipedia. Retrieved from 25 October 2012
肯亞從英國殖民地的身分獨立之後,便致力於國家的經濟發展。這樣一來便使得原本肯亞就已稀少的森林資源開始遭到破壞,這是由於急速增加的人口對於能源、糧食、房屋材料及開發土地的需求,透過森林資源的開發,一方面可以獲取薪材來成為能源之供應(據統計,由於肯亞目前工業不發達,相關發電設備欠缺,因此薪材是肯亞主要能源)。而開發的林地,便可以作為耕地或建築用地之使用。同時,亦有草原過度放牧及過度開發之問題。而人口增加所帶來的開發效應也使得肯亞的碳排放逐年高漲,進一步影響當地氣候之變化,更對當地森林形成一定程度之破壞[1]。
由於肯亞之前環境政策對於上述問題的管理疏失,造成森林濫墾的結果,因而導致生存環境惡化。而這方面的管理疏失,乃是因為當時環境管制處於一種多種馬車的現象,形成政府各部門及機關各管其事,事權並非統一,法律制度亦呈現紛歧無法形成一致的管理依據。
另一方面,複雜且多變的環境更是極度需要一套完善且全面性的政策及法令制度,才能面臨將來未知之挑戰。為此,肯亞政府根據計畫所訂下的2030目標,全力加速發展的節奏。對此,便形成政策方向的移轉,也就是從環境管理邁向對於人民行為之管制,以及在政策的執行上必須兼顧國家發展之需要與環境的永續經營。
從而,隨著環境相關法令制度的架構更新,針對環境的永續經營賦予了更多義務。而這些政策與法律的更新所想改正過去執行政策過程中所帶來的過失包括:(1)過度限制機關能力及資源。(2)使發展、人口和環境三者關係明確的環境部分之法律有著不足及缺點。(3)在國家發展計畫當中,限制財政預算使環境計畫政策之執行受到影響等過失。
因此,肯亞政府提出最新的「國家環境行動計畫(National Emvironment
Action Plan【NEAP 2009-2013】)」來企求政策系統化與整合的目標。這些包括了:(1)強化國家土政策之執行。(2)提升土地合理之使用。(3)實施EMCA。(其補充了其他相關之法令)。(4)修正並執行「國家生態多樣性及執行計畫(NBSAP)」及「國家行動計畫(NAP)」。(5)協調各部門之政策。(6)將環境相關部分整合進入國家、區域及地方之發展計畫。(7)發展土地使用方針。(資料來源:Kenya SoE ch11_policy options for actions)
而肯亞亦於2005年制定新的森林法(Forest Act,2005)重新建立起對於森林的管理措施。並且於2010年制定新憲法(The Constitution of Kenya ,2010)時,規定未來森林覆蓋率至少達到百分之十以上,以確保國家環境與自然資源之永續發展利用。
在肯亞,森林覆蓋之地區通常已都被官方劃為保留地區並為政府所擁有,對於森林之開發利用採取比較嚴格的控管方式。同時將森林管理劃歸為在環境資源部下的森林局統一管理(資料來源: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Deforestation:Evidence from Kenya)。
而除了消極層面的禁止砍伐外,肯亞政府更積極透過憲法第六十九條和森林法第三十九條,透過森林管理權力的下放及分散,允許地方政府亦可在其管轄權之內經由企業、森林部落、專業組織、教育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合作社區或個人之申請,讓其進入森林全部或一部之妥當管理協議。透過公眾參與合作植林以及建立森林監測制度,有效提升森林之覆蓋面積及森林的管理效率及保護成果(資料來源:Kenya Advances its REDD+ Readiness Roadmap)。而透過這些新的法律之制定、憲法之具體落實與森林、土地等相關政策的配合執行,加上其他公眾團體之協助,以期能夠幫助改善當地人民之生活與肯亞之環境能夠走上永續發展的未來。
[1]資料來源:ケニアの環境悪化の実態―市民社会組織の取り組み,大津祐嗣【東アフリカ研究者】
1. 根據2009年肯亞政府之調查,肯亞的封閉式森林覆蓋率(closed forest canopy,不含林地、草原、竹林與濱海紅樹林)不到1.4%[1],遠低於非洲國家平均值9.3%與世界平均值31%[2]。故於肯亞政府提出的長期發展方案Vision 2030中,有關森林的旗艦計畫(flagship projects)為:保育及管理5個主要集水區的原生林,森林覆蓋率要達到10%[3](Vision 2030. http://www.eqpf.org/index.php/pillars/project/Social/48 )。
5個應加強造林的主要集水區(water catchments, water towers)在哪裡[4]?
Ø Mount Kenya
Ø Mau Escarpment
Ø Aberdare Ranges
Ø Cherangany Hills
Ø Mount Elgon
2. 肯亞農業部規定農地至少10%要用於造林
3. 只有特定團體才能執行造林計畫(以社區為基礎的團體、社區森林協會、社區信託、宗教團體、學校)
4. 肯亞植樹季節為雨季初;每年有2次雨季,分別為3-5月的長雨季和10-12月的短雨季。
5. 1979-2002公有地的森林覆蓋率調查圖[6]
6. 1973年與2010年肯亞中部省份的Aberdares Forest Reserve附近地區空拍圖比較,深綠色的森林面積漸小,轉變成稀疏綠色的農耕地範圍擴大,可見因政策不當導致森林被清除作為農地使用。
|
|
[1] GoK (2009). Report of the Government’s Task Forc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Mau Forest Complex.
[2] FAO (2010).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0: Main Report. FAO Forestry Paper 163. Rome.
[3] Kenya REDD Readiness Preparation Proposal presented to Forest Carbon Partnership. http://www.forestcarbonpartnership.org/fcp/sites/forestcarbonpartnership.org/files/Documents/PDF/Jul2010/3f.%20Kenya%20RPP%20Presentation-%2029th%20June-%20Final.pdf
[4] http://www.kenyaforests.org/index.php/projects/water-tower-monitoring.html; Kenya Vision 2030. Rehabil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Indigenous Forest in Five Water Towers. http://www.eqpf.org/index.php/pillars/project/Social/48
[5]UNEP (2009). Kenya: Atlas of Our Changing Environment. http://na.unep.net/atlas/kenya/downloads/chapters//Kenya_Screen_Chapter1.pdf.
[6] Morjaria, A. (2012). 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Deforestation: Evidence from Kenya. Working Paper: Prepared for World Bank ABCDE 2012.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