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50期:低油價時代,巴黎協定的試金石

EQPF Writers

「人類」世真的來了

最近地質科學界最熱門的議題是,人類世(Anthropocene Epoch)是否已經到來?

1月8日英國地質調查局首席調查學者Dr. Colin N. Waters與二十多位地質學家,在著名期刊「Science 」上發表一篇文章,以「在功能與地質上,人類世已與全新世不同」(The Anthropocene is functionally and stratigraph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Holocene)為題,闡述為什麼這群地質科學家認為人類世已經來到。

研究團隊更拿出一管從西格陵蘭島取出的沉積物作為佐證,而這前所未有的沉積物組合包含著塑膠、粉煤灰、放射性元素、金屬、殺蟲劑、活性氮等,大氣中的碳濃度也大幅提昇,見證人類如何改變地層,以及我們的地球。

這群科學家來自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UGS)下的國際地質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CS)人類世工作組(Anthropocene Working Group),已爭辯、探討人類世的定義多時;該工作組共有37位科學家,普遍認為人類行為,特別是塑膠、混凝土使用,以及50、60年代核試爆所產生的放射線物質,已對地層沉積物組成產生重大的改變。

沃特思博士認為這篇報導不應該當作正式宣布「人類世」已然到來,但可以當作國際地質委員會正式將人類世議題納入地質時間表(Geologic Time scale)與否辯論之重要訊息。

自從2000年,荷蘭諾貝爾獎得主大氣化學家Dr. Paul Crutzen開始探討「人類世」之後,這個議題才逐漸被人所重視,經過15年的驗證,終於獲得地質界的正面回應;可悲的,這也代表著地球環境受到人為活動影響的徹底改變,無法忽視。

那麼,人類世在地層中,究竟留下哪些難以抹滅的改變呢?

如鋁、塑膠、混凝土這類新材料產生的「科技化石」(technofossils)大量出現在沉積物中;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和農藥殘留濃度也可見增加;1945-1950年代含鉛汽油使用導致鉛206/207比率改變;過去一世紀化肥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氮、磷庫存增加近乎一倍;50、80年代核試驗,留下大量同位素碳14,以及自然界中稀有的鈽293等放射線物質增加等,都是地層中所透露、專屬於人類所帶來的地質訊號。

沉積物也應證了大氣中二氧化碳與甲烷濃度從1850年代急遽上升的事實,相較之下,由自然界樹木或鈣化化石捕捉的同位素碳13比率,則急遽下降,人類影響環境,已遠超過自然的力量。

許多小組成員認為,人類世應該從1950年代開始計算,這十幾年間世界人口與消費加速,地貌與環境的改變更為明顯。

無論最後人類世是否獲得承認,加入手邊的教科書內,我們更關心的應該是,這樣清楚的警訊,你我是否看見了?


研究團隊的沉積物樣本,充滿著人類的各種足跡 (Science)

探究雪裡乾坤

最近天氣冷颼颼,氣象局發布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的低溫特報--北部縣市甚至預測將達到0度。除了積極準備禦寒措施以外,大家應該都非常期待,究竟北臺灣會不會如日本氣象預報的下雪。不過,當妳/你準備要淺嘗一口雪之前,最好先緩緩!

近期科學研究指出, 在白靄靄、晶瑩剔透的積雪裡,測出了苯、甲苯、乙苯、以及二甲苯等。這些有毒化學物質,來自運輸工具燃燒後排出的廢氣。而堆積的白雪,就像是海綿一樣,將這些有毒化學物質吸起來。研究更指出,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積雪所吸收的毒素,便可達到影響健康的程度。

世界衛生組織才剛證實空氣汙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並指出2012年每8個人就有1個死於空氣汙染。到底空氣污染有沒有什麼特效藥可以解決呢?

腦子動得快的科學家已經想到,積雪是不是也可以成為解決空氣汙染的空氣清淨過濾網?科學研究觀察煤廢氣被吸收到積雪的過程與現象,發現不同樣態的雪吸收有毒化學物質的程度,會受到溫度和其他變數的影響。 不過,想要利用積雪解決空氣污染之前,可能要先煩惱,尤其是在高排放密度的大城市裡,當積雪融化的時候,會大量且快速的釋出這些有害物質,可能會對許多人造成短期更大的健康衝擊。

空氣汙染所造成的疾病,主要是會長期耗用醫療資源的慢性呼吸道或肺炎,以及容易急性致命的心臟病或中風等。這些疾病除了對空氣品質很敏感以外,對氣溫也非常敏感。2015年是人類歷史記錄中最熱的一年,2016年1月的北極震盪影響下,更讓北半球的國家溫度直線下降,氣候變遷會讓空氣汙染惡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會更為劇烈且難以控制。現在加上積雪短暫快速吸收和釋放有毒物質的新發現,讓歐美俄日等高度開發、運輸交通量大、且經常處於雪都狀態的國家高度警覺。

讓組成文明的城市和公民一起中鏢的空氣汙染,主要來源是大量的各式交通工具。在倫敦商業繁華的牛津街,2014年便偵測到超量的二氧化氮,由燃燒化石燃料而來,容易引起氣喘和心臟病。 英國公民社會已經出現許多自救的環境倡議網站,以How Polluted is my road?為例,便運用數據即時監控倫敦主要街道、學校附近的空氣汙染情形,更透過模型套入倫敦市長的2020降低空汙政策,預測2020年的空汙狀況似乎並不會更好,來督促政府更認真、積極的處理都市空汙問題。

臺灣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非臺北莫屬,市長柯文哲以醫生的專業背景,主打讓臺北成為健康的城市,更發願要在2年內讓臺北市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健康城市聯盟(AFHC),不過實際看看當前的政策重點,幾乎都是單點的建設、開發,而沒有全面性的思考都市整體空氣污染的問題。

希望柯市長不要專業反被專業誤,只能醫掛號到診間的「個體」,而忽略走出醫院,以環境為處方簽診斷整體都市環境的重要性。


美麗的雪,或許有毒 (圖/Chi-Hung Lin@flickr)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