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參與我們 | English
| | | |    
最新消息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公關救不了環保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資深研究員 高思齊

日前環保署宣布將在4/22世界地球日舉辦千里淨灘活動,署長李應元表示將提供各縣市公布可使用的海灘共1千公里,讓社會大眾認養淨灘。以每人10公尺為認養基礎,大公司可認養100公尺或1公里,預計號召10萬人參與。

我們認為如果此舉成真,將是一項浪費人民納稅錢的大拜拜式活動,不但無法解決海洋/海岸垃圾問題,10萬名民眾移動到海邊更須耗費大量碳足跡,同時因為活動過程必須外食,將製造更多垃圾。環保署應該三思並打消此念頭。

事實上,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台有102處瀕海垃圾掩埋場。這些掩埋場長年受到海掏空底座,以及颱風、強降雨沖刷,造成臨海坡面垃圾裸露,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垃圾被強風、海浪捲進海裡。

過去有環保團體 及立委質疑過這些海灘垃圾的來源,根本就是來自垃圾掩埋場沖刷入海的垃圾。在立委凍結預算的壓力下,環保署曾經於103年作出「陸源污染造成海洋垃圾之因應對策」的報告,但內容刻意迴避「海岸垃圾的來源為何?」這項重要問題,僅指出海岸廢棄物來源主要為「海岸遊憩與生活廢棄物」,占77%,包含人們到海邊活動所遺留,或都市垃圾受雨水、風吹等影響,流入排水溝,再被沖刷至海裡的廢棄物。其中多少來自沒公德心的海灘遊客,多少來自海岸垃圾掩埋場,多少來自城市排水系統,我們不得而知。

根據國外環保團體估計 ,全球每年有800萬公噸塑膠進入海洋,等於每分鐘倒一輛垃圾車的塑膠到海裡,到2030年排入海洋的塑膠量將加倍;到了2050年再加倍。按照這個速度下去,估計到2050年海洋中的垃圾重量將超過11億2400萬噸,比所有海洋魚類加起來還重。

這些垃圾順著洋流可以漂到很遠的地方,例如距離台灣6674公里的中途島上,就發現不少來自台灣的寶特瓶與打火機,這些塑膠廢棄物被信天翁、海龜、海豚等生物誤食後,就永久留在牠們胃中,直到脹死。

回到1970年4月22日,當年美國發起第一次的「地球日」(earth day)活動,全美共有2000萬人參加,抗議環境無知(environmental ignorance)行為,成為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環境運動。

世界地球日的發展有其背景。當時處於1945年二戰結束,1959到1975年越戰期間。反戰、嬉皮、民權與環境等多元運動齊放,社會意識逐漸開放,加上美國境內重大環境污染頻仍(如1969加州聖巴巴拉海峽漏油事件),更由於戰爭對人類社會、環境的嚴重破壞(如越戰期間大量使用的落葉劑橙劑),提供環境運動茁壯的豐饒土壤。

一個有力量的環境運動,除了「活動」本身之外,更需要植基於科學、知識的反思。但近年來,有關地球日的「節慶式活動」究竟能有多少環境貢獻?或能夠激發多少有益的環境政策?已經受到質疑並檢視。我們希望環保署在消費地球日之前,能多認識其內涵,而不是只關注「人數」、「公里數」等數字的表象。環保署如果真的關心海洋/海岸垃圾,應該盡快弄清楚陸域垃圾進入海洋的原因,並提出防治方案,不是只著眼於一次性的公關活動,否則淨灘行動將永無止境。

本篇刊載於106年2月9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A14版

發佈時間: 2017/02/09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