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氧化碳最長可以在大氣中停留一百年。現在的氣候變化,是來自過去百年來累積的排碳結果,而我們現在每一秒的排碳,都會決定未來百年的子孫所看到的天空。所以這跨越兩百年的數個時代,就形成命運休戚與共的「氣候世代」。
唯有採取「氣候行動」,才能為以後時代的人與萬物保留適宜的生存環境。而在採取行動之前,必須先「認識」我們身處的氣候環境。
【我們都是氣候世代】收錄TEED臺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過去三年、共14場的演講實錄,不單純談氣候現象,而是從科學、社會、森林、海洋、外交、人道、媒體等不同面向切入,從更高的高度、用更開闊的視野,嘗試勾勒出我們所處「氣候世代」的樣貌。
--
主編: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訂購方式
劃撥帳號:50376310
戶名:石在實業有限公司
定價:新台幣360元。
台灣地區酌收30元運費,合計390元。
購買三本以上免運費。
*請於劃撥單填寫正確電話及運送地址,收到款項後一週左右郵寄出貨。
*可開統一編號,歡迎企業購買。
--
大眾捐贈活動
購買五本【我們都是氣候世代】,捐贈給指定的圖書館/學校,本會即送一本給您。感謝您讓環境教育的種子散佈的更廣、更遠~
*五本捐書將以您的名義直接寄至圖書館/學校,一本直接寄至您指定地址。
煩請於劃撥單上填寫贈書單位、地址。
--
搶先閱讀
1.【回首來時路】
所謂「永續林業經營」就是要有林業存在,臺灣沒有林業是錯的,也是不應該的。
--台大森林系,王亞男教授
2.【從黑色到綠色,綠色化學之路】
化學是一種科學、化工是一種設計,兩者相互作用,才能夠改善現有的績效,發展出可以被國民所接受的新技術。
--清大化學系,凌永健教授
3.【對政治無感的人為氣候變遷】
地球的歷史有四十六億年,從遠古至今,地球氣候一直在改變。到底我們關心的氣候變遷是什麼?
--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柳中明教授
4.【科學,讓環境更美好】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知識都有待我們逐步地累積。過去的我們把人類命名為「智人」,那是非常大膽且無知的。因為人類將環境破壞到最後,才曉得要對環境有基礎的認識。
--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於幼華榮譽教授
5.【新氣候公約的國內法化建議】
臺灣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對於全世界的貨品供應有很大的貢獻。但是相對地,我們的碳排放也高居世界前茅,當然需要警惕自己在氣候變遷問題中所處的地位。
--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陳長文律師
6.【極端氣候下的全球環境災難】
極端天氣除了大雨增加造成水災和土石流之外,還會造成小雨減少。其實大部分的雨都是小雨,所以小雨一減少,表示不降雨日數會增加,就會使旱災增加。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劉紹臣院士
7.【從心、從新,看環境新聞】
三十多年來我們的環境新聞品質並不夠好。上報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抗爭跟求償事件。雖然我們的確是透過長時間的抗爭跟求償、公民運動還有社會運動累積民眾的環境意識,讓大家漸漸開始了解、關心環境。但是環境新聞不僅只於此。
--資深媒體人,卓亞雄先生
8.【為環境而戰】
我過去長期在民間團體為環境發聲、為環境奔走,但是倡議到最後,一到立法院這一關就輸掉了。到後來我發現,要讓政治人物成為環保人士真的是太困難了,所以不如袖子捲起來,設法讓環保人士進到立法院。
--第六至八屆立法委員,田秋堇女士
9.【立法委員與環境】
《海岸管理法》只管到三浬,而三浬到十二浬的藍色國土是沒有規劃的。在行政院《黃金十年國家願景》中提到「千架風機計畫」,各位可以想想看千架風機在海上是什麼景觀?未來從海上看臺灣可能都被風機包圍。
--第八屆立法委員,邱文彥教授
10.【臺灣永續發展的困境與未來】
有關土地的利用與治理,我們有大概有百分之七十三的土地原則是不能開發,例外才能開發。剩下的土地當中還包括河川、溪流、池塘、公有設施等等,所以你我能住的地方可能佔臺灣面積不到百分之二十。難怪我們動不動就說買房子很貴,買土地更貴。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律師
11.【從世界到臺灣的海洋觀點】
在臺灣到底有幾種魚類是不能抓的?現在只有三種。二○○八年通過的第一種:鯨鯊,一條都不能抓。去年通過的兩種是隆頭鸚哥魚跟曲紋唇魚。曲紋唇魚就是龍王鯛,是隆頭魚科裡面最大的;隆頭鸚哥魚是鸚哥魚科裡面體型最大的。換言之任何一個科,體型愈大的物種愈快絕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院士
12.【食之有道,環境不竭】
我們不應該只靠檢驗來決定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否則一定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義美食品,高志明總經理
13.【認識環境與疾病】
當麵粉加上油後,便可以把它揉成油麵。其實塑膠粉也是一樣,塑化劑的性質就像沙拉油,當塑膠粉加上塑化劑,並在高速的搓揉之下就會混合在一起。混合過程中可增加塑膠的柔軟度與延展性。大家想想看,麵粉跟油混在一起蒸成包子時,油會不會滲出來?同樣的,塑膠粉與塑化劑搓揉一起做成桌墊之後,也很容易會滲出來。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李俊璋教授
14.【新環境、新律師】
所有可能的法律生命,在可以被找尋的情況下,應該由律師擔任環境的代言人,把環境的內涵賦予在既定法的條文裡,讓既定法找到新的生命,而且是能夠永續的生命。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律師
發佈時間: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