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參與我們 | English
| | | |    
最新消息
國際林業新興趨勢 -「地景投資」在台灣萌芽
國際林業新興趨勢 -「地景投資」在台灣萌芽

3月7日(一)應本會邀請,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CIFOR)研究能力與夥伴發展部門負責人Dr. D. Andrew Wardell於林務局局本部、國立台灣大學森林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發表專題演講,與林業專業人員、未來林業新星們,分享CIFOR正推動的全球倡議:地景基金(The Landscape Fund),以及國際林業發展趨勢。

講座內容除包含全球發展趨勢與地景投資的契機,如何兼顧永續土地利用與多方投資的共利外,也就地景投資的目的、理論基礎,以及發展過程、進度等,內容豐富精彩。

2015年年底,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揭櫫許多重要原則,協定第五條,更再次強調森林管理的重要性,鼓勵發展中國家養護、永續森林管理和增強森林碳儲量的作用;執行和支持替代政策方法,綜合和永續森林管理結合的減緩和調適的方法等。

臺灣森林面積廣達210萬餘公頃,佔全島總面積近六成,森林可說是我們最重要的綠資產,本會自2007年以來,長期投入森林政策的關懷,親自實踐造林工作,舉辦森林大辯論、肯亞國際造林合作、青年種樹志工等,未來更期待能關注森林在氣候減緩與調適的角色,推動有利於本土與全球的永續森林業務。為此,本會特邀請Dr. Andrew來台,就永續森林經營管理議題進行交流。

Dr. Andrew分享到,每年全球有超過330萬公頃的森林正在迅速消失,這個數字已經將中國等地區大量人工復育的森林面積算進去。50%的森林破壞是因為畜牧、大豆、橡膠、棕欖、紙和紙漿、可可、咖啡等商品需求,因此CIFOR投注很多的研究能量在商品的國際貿易和供應鏈上。

19世紀貧窮的芬蘭,透過童工和刀耕火種的方式開墾森林,取得資源;一百年多年後,一樣的景象仍然存在,只是轉到拉丁美洲地區,童工和貧窮的人們依舊只能持續壓榨森林,取得溫飽。今天的印尼也是,為了種植棕欖,獲取棕欖油,毀林的速度仍然驚人。

森林一旦被破壞,特別是原始森林的土地,被轉用於耕作榨取地利後,就會開始釋放二氧化碳,加劇溫室效應。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從經濟角度考慮解決方法,除了法規與管制的建立外,更要在融資、永續監測、環境效益等方面,獲致均衡且長期有助於農林從業者獲益的創新模式,因此,「地景基金」是永續土地經營的一種可能方案。近年來中國和印度的木材需求上升,也改變了全球貿易的生態。加上歐洲建立完整的木材標準機制使得這幾年在熱帶地區的林產商品,不符合標準輸出到歐洲的量越來越少,而轉為輸入到中國和印度這些發展中國家,也對永續林業經營與土地利用規劃造成新的挑戰。

同時CIFOR的研究也發現,巴布亞新幾內亞、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政治管理很差,但自然資源豐富,是其他國家相爭搶地投資的對象。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就連一般認為標準較高的北歐國家,在非洲國家投資土地時,可能也會造成當地環境破壞。也因此,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需要有新的機制來協助達成地景的永續經營。

那麼,什麼是永續的地景經營? 又要如何實現呢?

Dr. Andrew認為首先要能吸引投資者的目光,透過簡單可量測的指標,說明投資環境的效益;同時透過地景以及其上的產品(如木材、糧食作物等)所產生的收益,回饋給投資人,讓永續地景經營成為負責任的投資選項。Dr. Andrew也特別強調,地景基金體認公部門的支持是重要的力量,但更重要的是爭取私部門的認同,隨著氣候變遷議題發酵,未來許多投資化石燃料的資金勢必要找到新的出路,這是永續地景投資的一個機會。

例如,只有500萬人口的挪威,政府開發援助(ODA)花了很多錢在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所產生的碳排放量(REDD+)計畫上,因為他們擁有很多的石油和燃料產業,所以有很高的碳排放;挪威倫理委員會為了鼓勵碳抵償,所以願意捐助REDD+計畫,這就是地景基金的機會。

目前CIFOR與Dr. Andrew的團隊已經發展出一套包含生計的支持、生態系服務、資源使用效率、產出食物、木材和原物料效率等永續地景評估系統,可用於管理成效稽核,希望將評估費用降到1%以下,不要讓管理變成一種過大的成本負擔,讓更多小農、小林業主都有機會參與。

Dr. Andrew強調永續發展概念必須更好的透過土地利用與地景管理來實踐。從不永續變得更永續,或許短期內會有礙獲利、也可能會降低生產力,但從更長遠的收益來看,這樣的短期損失是可以被抵銷的。

許多情形下,農村的土地管理者如果不能夠利用技術跟取得啟動基金的話,是不可能朝向更永續,或更有生產力方式的發展。所幸,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對投資永續地景經營有興趣,有機會讓上述的侷限得到改善,因為投資者們開始在尋求投資回報之外,也重視土地的倫理與永續。

演講最後,Dr. Andrew認為地景基金要能成功運作,還需要許多不同角色一起協力,如信用機構、銀行;推廣者,如農會等組織;創新者如NGO 或研究機構,和其他相關的成員等。在這過程中,NGO的催化角色非常重要,也因此很高興有機會應環品會邀請,來台分享。目前CIFOR正在進行前期評估,年底之前會確定第一個推動國家,未來也將持續分享成果及經驗,提供台灣民眾參考。

在林務局與台大森林系的講座當中,本會謝董事長也特別分享了此次邀請Dr. Andrew的初衷:我們認為地景投資可以讓環境更好,但面對國外新興的環境保護趨勢,國內卻鮮少討論,多著重於機械製造、製程改良、能資源使用效率等「人為」層面,忽略了管理、善用「自然」所能激發出的潛力;雖然近幾年蓬勃興起有機、友善農業發展,但仍很少從財務角度討論地景經營的各種可能。希望此次系列講座,能開風氣之先,激發更多的討論,鼓勵更多對環境有益的創新模式發展。

演講前和林務局李桃生局長交流,李局長認為投資地景是可期待的方向

與林務局人員交流,分享觀點

於台大森林系演講,學生認真參與

與本會謝董事長、邱副主任一起拜會外交部條法司申司長並進行交流

與環品會同仁交流林業相關知識
發佈時間: 2016/03/09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