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近年,受地球暖化的影響,全球海洋呈現增暖現象,洄游性魚群移動也隨之改變,而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海洋酸化,改變了海洋環境與生物鏈,但人類過度捕撈,更加速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若政府民間繼續不作為,「年年有魚」恐成絕響。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近日指出,全球海洋漁業資源正面臨著嚴重的「過漁」威脅,魚獲量銳減,顧名思義,就是過度捕漁或過度捕撈,對海洋資源造成不永續的行為方式,若不制止此一現象,未來的海洋資源將會短缺匱乏、生態失衡。基金會補充,「靠海吃飯」、且熟悉這片海洋的漁民,在參與漁業管理時,應先了解此問題的重要性。
一份刊登在《自然通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全球漁獲量實際下降速度,比聯合國官方數字快了三倍,其主要元兇就是過度捕撈。近日比利時也呼籲歐盟各國應正視地中海的過漁現象,因為各種魚類的過度捕撈正逐漸耗盡海洋資源,使得生態失衡。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先前就提出預警:「海洋總體狀況如果再不改善,2048年我們真的可能會沒有野生魚類可吃。」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表示,確保漁獲永續必須從消費者端的觀念改變起,而政府相關單位也要做好消費者教育,教導民眾該怎麼選擇漁產來避免海洋生態失衡。例如提倡食用目前數量仍足夠的迴游性魚類,例如白帶魚、秋刀魚、竹莢魚、剝皮魚、飛魚等;另外,像是扇貝、鎖管、軟絲、透抽也很推薦食用,這些海洋生物皆食用天然的植物性餌料,不僅數量充足,對人體也相對比較健康。
基金會呼籲民眾認識「過漁」問題並積極行動,從餐桌上吃對的海鮮開始,不點用、不購買稀有種魚類,選擇數量充足的迴游性魚類,遵循友善食用海鮮的原則,才能「真正年年有餘,而且是海洋再次富足的『餘』」。
如何友善挑選海鮮,可見中研院製作的《海鮮指南》。
本篇刊載於105年2月16日《台灣英文新聞-時事評論》。
發佈時間: 2016/02/16
|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