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參與我們 | English
| | | |    
最新消息
「第三屆氣候變遷與國際環境法研討會」圓滿落幕,期待世代正義討論火種不滅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臺灣國際法學會共同舉辦的「第三屆氣候變遷與國際法研討會」,10月4日在台北市淡江大學台北校區中正紀念堂盛大召開,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及國際法學會理事鄧衍森在開幕式發表致詞。

研討會中包括台灣、日本、韓國氣候變遷及國際法領域學者專家,以及近百位與會人士,針對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土地利用、森林利用、水資源利用與世代正義間等多項議題,進行廣泛、熱烈的討論。為了強化世代之間的對話,本次研討會於土地利用、森林利用、水資源利用與世代正義等三場論文發表,特別規畫包含資深及青年學者,期引起討論的火花。

司法院副院長、大法官蘇永欽在會議上表示,雖然我國憲法並沒有明確的保障環境權、和平權等第三代權利,但大法官會議在解釋憲法、釐清憲政爭議時,已經注意到這樣的趨勢,並且透過大法官會議解釋尋求解決之道。蘇副院長並強調,氣候變遷是當代重大的議題,司法也責無旁貸要多瞭解、多關心其發展,並且在司法的範圍內思考解決之道。

「人權系譜.環境.世代正義」的單元中,國立中正大學財法系的李孟玢教授介紹了國際環境法的緣起和發展,並介紹了其中最核心的幾項原則,並闡述雖然環境法的內容較為抽象模糊,很難界定適用對象和責任程度,但也因此具備在未來邊施行邊調整的彈性空間。在各種環境問題的衝擊下,政府除了必須重視各種災害風險的預警和預防措施,並謹慎留意各種盲點和矛盾以外,長遠來說更要調和經濟發展、環境永續以及公平性。在「氣候變遷.土地利用.世代正義」單元裡,來自日本的小圷一久研究員介紹了日本在面對氣候變遷下的跨國減碳政策專責機構以及立法和政策內容;來自法國的Alexis Rocamora則介紹了歐洲的幾項土地利用爭議,包含了福島海嘯後的核能政策現況、核廢料的處理,以及都市擴張現象,並提出包含綠色建築與運輸的永續城市願景。

林務局局長李桃生於「氣候變遷.森林利用.世代正義」單元強調以法治林的重要,需要政府政策推動與司法的密切合作、交流,以保障台灣的森林生態資源與永續發展的基礎。李局長同時引用羅爾斯的正義論當中的正義儲存原則,闡述世代正義的本質就是世代間生存機會的均等,並對比台灣百年來的林業治理方針的改變,從日據時代的伐木外銷到國民政府早期的林相變更、後期的禁伐天然林,以及近期的永續山林計畫,包含鼓勵民間植樹造林、強化生態保育來提升社區和公民參與,並透過平地森林園區、自然教育中心和林業文化園區實踐環境教育。李局長最後強調林業是千秋萬世的事業,現在的經營是為了下一代做準備,讓台灣的森林成為跨世代的珍貴資產。接著報告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法政小組召集人邱美蘅小姐則介紹了國際間的森林相關規範及其內涵,包含了1982年的世界自然憲章、1992年里約會議的21世紀議程及森林原則等;另外也從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進程中來檢視森林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儲碳減緩氣候變遷的功能。最後則談到在世界各國如此積極提倡森林保育的情況下,人類對於森林資源的需求卻沒有減少,未來的森林治理必須要將永續利用的林業經營理念導入,並加入土地利用的議題。

最後一個單元「氣候變遷.水資源利用.世代正義」,邀請到韓國同德女子大學的禹炳國教授報告韓國的氣候變遷引發的災害和水資源普遍缺乏的議題,並介紹了近幾年的水資源政策的改變和面對氣候變遷調適措施,並強調建立完善的災害防範系統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局的詹坤哲先生則介紹了我國流域治理從早期的重視硬體的防水患機能,到近年轉為軟體和國土規劃管理面,並強調面對氣候變遷的全面性威脅,未來要將流域綜合治理的想法導入現在的破碎、分散的環境法制,建立一個跨部會且有效的流域綜合治理調適機制。

這次的研討會有不少年輕臉孔,反應熱烈,顯示台灣青年學子對於氣候變遷議題以及因它引發的法律觀念改變,與對於世代分配與正義所帶來之挑戰的重視。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認為,在國際政治、技術、財務等各方面,氣候變遷衝擊是跨領域、跨國界的重大問題,幾乎沒有不受其影響涵蓋的國家、學科或個人,而青年世代必須概括承受這一切,有越多年輕人願意開始思考、關心這個議題,是非常好的事情。

謝董事長期許今天在場的所有朋友都能成為討論氣候變遷與世代正義的火種,只要火種在,希望就不滅。而這次研討會已經邁向「第三屆」,未來環品會將持續投入,點燃更多的火種,為台灣永續發展盡一份心。

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致詞勉勵 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參與討論
林務局局長李桃生分享林業永續 與會佳賓合影

發佈時間: 2014/10/06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