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參與我們 | English
| | | |    
最新消息
聯合報:森林無路 保護生態退無可退
【聯合報╱謝英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齊柏林「看見台灣」紀錄片效應持續發酵,聯合報二月二十七日頭版頭條新聞報導江內閣改組後的第一砲就選擇國土議題,針對高山公路興建進行檢討,並做出「在安全、共生與永續觀念下,穿越台灣主要山脈的高山公路原則上應不再開闢,也不宜輕易拓寬」。此一政策影響深遠,勢必會有後續發酵與配套的作法,為了台灣的未來,我們樂見江內閣鼓起勇氣處理沉痾已久、利益糾結的高山道路問題。

依據公路總局資料,小小的台灣島嶼面積三點六萬平方公里,公路總長度高達二○八五一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之公路里程)為五七點九公里,以台灣的道路密度圖上分布的密密麻麻道路網路,曾有學者貼切的形容「台灣的道路比人的血管還密」。

台灣的道路密度很高,然而道路的災害也相對嚴重,特別是山區道路更是災害頻生。依據調查研究,從一九九○年至二○○七年,包括台八、台二十、台二十一、台九、台七等台灣十條主要山區省道(還不包括縣道以及鄉鎮道路),就發生了一一二九處的災害,顯見台灣山區道路的問題嚴重性。

台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國土面積的六十%,多屬山地與丘陵地形,上述的山區道路幾乎遍布了所有的山區鄉鎮以及森林區域,雖提供了山區部落、居民的交通便利,但也造成了生態問題。

道路所及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包括空氣汙染、土壤流失、噪音振動、人類活動增加、引進外來種、造成動植物族群的改變等;同時鄰近道路的棲地的微氣候,如土壤濕度減少、蒸發量增加等,也會改變。而當道路密度達到某種程度時,因道路而引起的各種現象將改變整個區域的氣候與生態,特別是對台灣這種小型島嶼更為顯著。

近幾年在巴西里約RIO+20世界高峰會、歐洲議會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COP19等國際會議上,已針對道路對森林的影響提出反省,九十五%森林的消失是發生在道路五十公里的範圍內,「道路造成完整森林及天然棲地的切斷、破碎,後果就是很迅速的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森林無路」(Roadfree)倡議立即獲得國際的關注,歐洲議會去年更決定撥款一百廿萬歐元進一步研究在森林無路下保護完整森林的效益。

台灣過去森林治理的政策與法律,有嚴重「過猶不及」的現象,在守與放之間,進退失據,導致林務單位難有作為,民心普遍反應不佳。齊柏林的「看見台灣」紀錄片成功使國人認識到國土永續管理的重要性,然而知其病理並不足以成為生理醫治者,未來森林管理的趨勢,是在保育與利用之間儘量求取平衡。我們認為,高度比例的保育是人類永續生存所繫,退無可退,所以要靠國家法令強力推動並執行;但一定比例的利用森林,也是生存的必要,國家更是責無旁貸地要予以掌握。

高山道路幾乎都是在台灣森林地區,過去政府為了發展觀光、解決居民交通等需要,不斷以人定勝天的方式興建道路,其後遺症逐漸顯現,在氣候變遷的時代,問題將會加劇發生。江揆跨出國土治理的第一步,以高山道路作為治理的標的,可謂是對症下藥,國人應可給予支持。

作為長期關注台灣森林政策議題的環保團體,我們更樂見此一發展,也會持續倡議「森林無路、永保森林」,希望為各界束手無策的森林治理議題,帶來一道曙光。

看見台灣,我們不能停留在哀傷,要持續往前邁進。

【2014/03/02 聯合報】@ http://udn.com/

發佈時間: 2014/03/03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