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年關將近,又是大吃特吃,宴請親朋好友的季節。很容易的,剩菜剩飯也較平日大幅增加,造成不少廚餘。生活在糧食無虞的台灣,滿桌佳肴或許很難想像糧食短缺的危急狀況,但這卻確實的在發生。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台灣每天產生4萬桶廚餘,足以堆出70座台北101。每年無謂浪費的食物可供應全台灣137萬小學生,免費吃營養午餐39年。我們都不是故意的,卻不經意成為飢餓與污染的推手。
春節期間,為了說明食物浪費與環境議題之重要性,本會研究發展部主任鄭佾展,特別前往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寶島樂活進行式」節目,在空中與聽眾朋友就此議題進行分享。
鄭主任指出,人口增長提高了我們對地球資源需求所產生的壓力。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70億,其中約9億人飽受飢餓,預估2050年將成長到90億,飢餓的人群也將增加到20億。這是食物浪費顯現出的道德危機,依照目前消費趨勢,到2050年前全球糧食作物生產必須成長60%,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除此之外,食物浪費對環境的影響也至為迫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新統計 ,目前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約13億噸)被浪費,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產生的碳足跡,估計使得每年達33億噸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
驚人的是全世界28%的農耕地(約14億公頃),被用來製造最終損失或被浪費的食物。但其中僅有極低比例的被回收製做堆肥,大部份被送到垃圾掩埋場或焚燒,間接助長溫室效應。
鄭主任進一步說明,已開發國家的食物浪費通常都是因為買太多,最後沒吃而丟棄;開發中國家,主要是因農業效率低落以及缺乏適當儲存設備。以台灣為例,每人每年約產生100公斤廚餘,大概是一天一碗飯的份量(約270克),而這還不包含產地收割、分裝、運輸等過程所造成的損失。雖然跟鄰國日本、韓國相比250到300公斤相比,低上許多,但還是帶來不少環境影響,值得關心與重視。
![]() 本節目規劃兩個固定單元,「民俗風情話」以及「樂活新主張」。樂活新主張將邀訪來賓暢談當代環境趨勢、介紹台灣生態特色、或是推廣環境教育、自然保育相關的活動。透過綠色人物專訪、綠色事件與環境生態介紹、綠色觀點與保育潮流探討等幾個主題進行。節目主持人周書勤小姐為資深廣播人,也是廣播金鐘獎、廣播電視小金鐘獎的常客。
發佈時間: 2014/01/25
|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