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十九屆締約國大會(COP19)正在波蘭華沙召開,本會11月18日於官方會場內以「氣候變遷教育與調適措施新動能」 (Implementing Art. 6: New Dynamics of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 Adaptive Instruments )為題,舉辦周邊會議,講者包括台灣最年輕講者政大教育系的鄭洵、柳中明教授、中央氣象局海象測報中心主任滕春慈、加拿大永續法中心(CISDL)及台灣友邦尼加拉瓜總統國政顧問Paul Oquist等人。
這場周邊會議吸引近百位人士與會聆聽,場面相當熱烈,與會人士對本會董事柳中明教授倡議的「海綿台灣」、「海綿生態城市」非常感興趣,不少人提出詢問,周邊會議結束後,本會董事長謝英士及柳中明教授更接受RCTV電視台的專訪,說明「海綿台灣」、「海綿生態城市」的理念。
22歲的鄭洵是政治大學教育系四年級學生,在周邊會議上,她從個人環境實踐經驗出發,分享一個個簡單純粹的環境行動實踐案例,提出青年如何傳遞環境意識,進而影響身邊的人。雖然個人在環境實踐有小小的成就,不過鄭洵也關心台灣在氣候變遷等國際會議無法參與、被漠視的地位,她向與會者表示,根據各種不同的風險預測推估,台灣都是氣候變遷時代最脆弱國家之一,但台灣從來不曾列名在聯合國相關的任何氣候或環境公約之中,讓台灣的人民與政府儘管積極努力推動相關氣候減緩與調適的措施,但少了國際公約社群的背書和動力,那麼再多的努力恐怕也只是杯水車薪,因此她要藉著這次機會,在聯合國的正式會場上,向每一位在乎氣候變遷、關心環境的人們呼籲,絕對不能也不該輕忽每個國家對於氣候變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影響力,讓台灣參與新的氣候公約。
環品會董事柳中明教授,在周邊會議上與各國代表分享「海綿生態城市倡議」,也就是讓城市轉變為能夠吸存水、過濾空氣、過濾污染物質的超級大海綿,達到降溫、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根本解決人造城市阻絕水與生態的問題,邁向真正的生態與低碳城市。
柳中明表示,環品會、中華低碳環境學會、台灣永續工法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台灣10多個團體,已在今年發起組成「海綿台灣」聯盟,倡議「一人一坪,打造海綿臺灣」,讓每人擁有至少一坪的海綿空間,補償過去環境的傷害,並且留下後代子孫一人一坪的淨土。
中央氣象局海象測報中心主任滕春慈則以氣象資訊服務如何協助氣候調適與決策的角度來進行分享。她指出,為了防患極端氣候的危害,氣象局已針對高危險的山區道路及橋樑建立預警制度。
公路總局依據中央氣象局提供的降雨資訊,設定了三階段的公路封閉預警系統,分別以黃色預警、橙色警戒、紅色封閉三種燈號表示。其中黃色預警是路段雖仍維持通行,但現場將進行警戒;橙色警戒是勸導民眾儘量避免進入該路段,並引導民眾提早撤離;紅色封閉是有危害風險將會封閉該路段,並發布相關道路封閉訊息。
除高危險的山區道路及橋樑建立預警制度,另外也針對容易受災的原住民部落設立「原鄉氣象預報」系統,預報全台14個原住民族群的347個村落的氣象等。
![]() ![]() ![]() ![]()
發佈時間: 2013/11/20
|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