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6月29日(六),上午課程「環境足跡量化工具實作與應用」,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發部主任鄭佾展跟大家介紹,環境足跡概念的發展、內涵,以及如何運用在氣候變遷環境教育活動。 環境足跡學術用語應該是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EF),為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水足跡(water footprint)等與量化環境資源使用足跡概念之濫觴。源自1994年,加拿大學者Rees & Wackernagel基於生態經濟學容受力分析所提出之概念,用以衡量人類地球生態系與自然資源需求的分析方法。 生態足跡衡量單位是「全球公頃(global hectare, gha)」,代表全球平均生產力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單位土地面積,全球公頃面積數值越大代表對環境的需求(衝擊)越大。生態足跡計算包含耕地、畜牧業用地、漁業用地、林地、建築用地、碳足跡等六個構面,其中碳足跡佔比最高,佔55%;需要最多的碳吸收地(森林),以抵銷化石燃料消費等人類經濟活動所產生之廢棄物(二氧化碳)。講到這裡學員不難發現,原本的碳足跡概念跟現在大家印象中的碳足跡完全不一樣。 鄭主任進一步跟學員說明,生態足跡所提的碳足跡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積,不包括海洋吸收部分;大家比較熟悉的碳足跡則是指商品或服務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一個單位是全球公頃,一個單位是碳當量。但相同的是,兩者都是嘗試衡量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程度。 在理解了足跡概念後,學員很快的便能理解水足跡。水足跡定義為生產商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包括藍水足跡、綠水足跡及灰水足跡。藍水足跡為地面水和地下水之使用量,綠水足跡為土壤中雨水的用量,灰水足跡指將廢污水稀釋至符合周邊水質標準所需的淡水水量。水足跡系衡量水資源耗用和水污染狀況,跟碳足跡概念類似,只是衡量單位為水。講解完各種「足跡」的基本概念後,鄭主任請同學使用「碳足跡計算」學習單,上網搜尋碳足跡計算器,瞭解計算器的架構與運用方法,學員們熱烈討論並分享使用心得與發現,許多人雖然是第一次使用計算器,但仍能很快的掌握設計要領與項目內涵,相當難得。 課程最後,鄭主任進一步提醒大家與產品碳、水足跡計算相比,個人計算器更著重在引導個人改變行為之教育層面,透過項目設計,可作為環境資訊傳遞平台與教育媒介。而在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環保署環境教育管理資訊平台(http://eeis.epa.gov.tw/front)、國科會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http://highscope.ch.ntu.edu.tw)上,都可以找到許多跟計算器有關的教材教案,鼓勵學員多加利用。 下午課程環品學堂最後一堂課則是延續6月28日(五),「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永續發展」課程,由環品會謝董事長帶頭,引導學員依序就永續發展整體觀、能源、森林、土地利用、水資源等面向提出各組見解,並分享各主題的所見所聞。 第一組同學開場以空拍台灣影片入題,認為大家習慣用「鳥瞰式」的角度來接收訊息,但真正能看到問題本質的卻是「蠕蟲式」,深陷其中更能尋找問題的解答。同學認為永續發展整體觀相當複雜,但可從決策主體、面對環境問題時的心態(知行差距),以及合乎民情的環境總體評估等三方向著手。最後並分享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2011),認為其就台灣國情與環境基本資料描述堪稱詳盡,可做為瞭解台灣環境現況之入門參考。 第二組同學以十個太陽的故事來說明現今能源使用情況,主要能量來源化石燃料其實是源自於古老太陽能量,經過千百年深埋在地底才得以成形,如今我們大量開採如同釋放了數個遠古太陽到天空中,透過隱喻的方式說明全球暖化的成因,相當有意思;同學也一併分享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現況以及隱憂,提醒大家各種能源供應都有其優缺點,節流降低依賴才是重要的調適手段。 第三組同學分享的主題為森林,除廣泛性介紹森林如國土保安、水源涵養、生態保育、休閒遊憩、木材生產、吸碳固碳等各種功能外,並提出合理使用,推動循環型森林資源經營,調整組織修訂法規,以及森林環境教育推廣等有利森林永續經營的做法;最後更點出臺灣木材大量仰賴進口,恐有間接破壞他人森林資源的嫌疑,並進一步提出永續林業,合理使用木材資源的主張,內容相當豐富。 第四組同學則是透過播放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委員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防—土地品質」宣導短片(http://sgw.epa.gov.tw/public),說明土地利用與管理的重要。短片敘述一對想要購買土地的夫婦到土地公廟尋求指示,土地公婆現身提醒在土地交易時應注意土地品質,要注意買賣前注意是否有污染跡象,或是上網查詢土地品質等。同學更現身說法,提到過去擔任環保警察期間,時常發現地主不知已被人惡意傾到廢棄物,最後要負擔巨額清理費用的例子,土地管理千萬不可大意。 第五組同學則是分享環品會綠水小學水資源教材,認為水資源教育要從小做起,而且要生動化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去表達。有時候往往最簡單的事情,反而要一再重複,這就是環境議題,能夠走到學校裡面其實是很重要的。 課程最後,環品會謝董事長感謝大家能夠堅持45個小時,參與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聽到有的同學遠從台中,甚至高雄遠道而來,更是難得可貴。未來環品會將持續與大家保持聯絡,依照大家的興趣甚至專長分類,逐步擴散環境教育的能量,也期勉大家能各自在工作岡位上,持續感染旁人,讓大家對環境議題開始產生興趣。 環品學堂氣候變遷專班最後就在歡樂聲當中落幕,希望45個小時課程能夠協助大家掌握氣候變遷的重要課題,往後便可透過自主學習持續瞭解氣候變遷,成為氣候變遷環境教育的火花。 活動照片:
發佈時間: 2013/07/25
|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