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參與我們 | English
| | | |    
最新消息
環品學堂: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永續發展

「在我們面對的各種環境議題之中,從空間與時間的尺度看,氣候變遷是最重大的議題。讓我們可以重新檢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不管是從全球或在地的視野。」本會董事長謝英士律師在「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永續發展」課堂上提出上述觀點。人類發展的歷史顯示,我們對於環境品質的意識啟蒙得很晚,也導致環境議題在很長的時間過程當中,一直處於邊緣的地位。氣候變遷的因應與永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人類思想與文明的再造,只是它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儘管仍有人不重視環境、不理會科學家的警告,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氣餒。

地球邊界論,台灣的自然資源是否有邊界?

台灣是否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答案是肯定的。地球有邊界,而自然資源也有限度。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中心將地球自然資源分成十個類組,分別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磷循環、氮循環、氣候變遷、臭氧消耗、大氣層溶膠負載、海洋酸化、淡水消耗、化學汙染、農業土地利用,其中有三個領域還無法用科學方法量測。謝董事長認為這是理解並治理環境問題的良好參照,上述邊界理念在科學方法上也已經累積一定的可信度,可供決策參考。

反觀台灣。我們的自然資源是否也有邊界呢?與全球尺度的邊界有何不同?謝董事長列舉四個問題加以探討。例如在水資源方面,台灣雖然雨量豐沛,但事實上是缺水國家,淡水資源短缺。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台灣為熱帶與副熱帶交界的島嶼國家,森林覆蓋率頗高,生態資源豐富,因此,生物多樣性是台灣重要的資產,是台灣自然資源豐富的一個表徵,值得重視與保存。此外,在氣候變遷方面,根據研究,台灣百年來平均升溫較全球高一倍,因此是氣候變遷中的脆弱地區。最後,以土地利用為例,台灣法令紊亂,除有自然造成的許多崩塌地以外,也有相當多的土地被超限利用。近來行政院修訂水土保持法,將大舉開放水庫集水區的土地開發利用,是否會造成另一場自然資源的浩劫,頗值關注。

謝董事長提醒大家:我們要建立自己的自然資源數據,作為決策的依據與參考,才能有效治理我們自己的家園。

永續發展可行嗎?

永續發展是什麼?與氣候變遷是否為不同的命題?事實上,永續的概念是否如同一般人所理解的、是從1987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所提「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定義?恐怕並非如此。在1958年第一次出現永續概念的國際公約在於公海捕漁。可以說,永續發展的概念其來有自,但也經常受到挑戰。認為它是空洞而不具體的,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謝董事長認為永續發展即使充滿許多爭議,但其核心概念卻很清楚,那就是要有平等觀,在人類與自然之間、在不同世代之間、在富國與窮國之間等。也就是,永續發展的面向一般雖然都涵蓋環境、經濟與社會,但不管如何,如果沒有辦法達成平等,談永續發展就顯得不切實際。如果用永續的概念去討論台灣現在所面臨的核電問題以及其他環境問題,也許會有不同的思路與結果也說不定。 在2010年UNEP聚集了一群科學家並做了一個對環境治理的整理。「全球的永續性挑戰的治理」排名第一,是大家認為這個世紀最迫切的議題。法律責無旁貸,不可缺席。謝律師相信,有好的法律才能有好的秩序。或者說,要有好的法律才能夠有助於形塑優質的秩序,包括環境與自然的秩序。

謝董事長也以永續發展法草案以及環境基本法為例,指出只有形、沒有魂的環境法律會進一步弱化環境問題,讓環境問題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永續發展的觀念提供大家一個溝通與共識的基礎,要達成永續絕對需要精緻的溝通與有效的執行,才能從政策落實到具體的措施。

整個課程在同學們的踴躍發問與論辯中圓滿結束。

活動照片:

同學認真上課 謝董事長談氣候變遷因應與永續發展
發佈時間: 2013/06/28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