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參與我們 | English
| | | |    
最新消息
2012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國際媒體訪華團參訪本會
  11月12日午後「2012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國際媒體訪華團」一行20人,在外交部一等秘書王四海先生與僑務委員會楊賢怡先生的帶領下參訪本會,由本會董事長謝英士與本會主要幹部共同接待。

  本會同仁特別悉心準備多樣台灣在地水果招待來自各國的記者朋友們,讓與會者感受台灣的熱情,並由研究發展部研究員黃立維簡報介紹本會成立理念、近年相關活動及台灣NGO在參與聯合國環境會議或推展國際環保運動上之現況、遭遇的困境與未來展望。

  在簡報的過程中,本會黃立維研究員提及由於中華民國國籍認同的問題,本會在國際上推廣環保相關理念時遇到的阻礙,例如在註冊參與聯合國會議時,多次無法在「國家選單」中正確選擇我國國籍,成為不在選單中的國家,僅能選擇「Country Not Available」選項,雖然本會謝英士董事長早在2009年正式致函UNFCCC秘書處,要求更正本會的國籍歸屬,惟得到的回覆僅是確認收到本會的來信;最後說明本會深知在氣候變遷的時代,環境問題的跨界性、跨代性更加顯著,強調本會一本初衷除以「全球思維、在地行動」為準繩外,更會以在地開始,全球行動的方式,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會議,並推動各項有益環境的工作,例如台灣綠帶-肯亞種樹去活動以及本會承諾在3年內完成全球1千所於校園中推動環境教育的宏願,將台灣的經驗結合國際,善盡地球村居民的責任。並預告今年第18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18)本會將極積參與,並於官方場內設攤展示本會近年來開發的環境教育工具,並以森林治理為題主辦官方場內周邊會議,邀請國際媒體們共同參與。

  緊接著本會開放讓國際媒體記者提問,媒體朋友們對於本會的緣起、運作的方式及各項工作內容都非常感興趣,提出許多問題,例如:本會何時成立?工作人員有多少?資金來源為何?志工投入人數?本會與其他NGO團體的合作?如何結合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在國際場域發聲?台灣能否利用氣候基金?如何將本會所作的努力與成果宣傳出去?等等。在本會謝董事長一一詳細解答下,讓外媒更進一步了解本會的歷史、經營理念以及財務情況、國際參與的態度等。謝董事長並分享自己曾經身為媒體人、律師、到投身NGO工作的心路歷程。記者朋友對台灣的一些民生現象也感到好奇,甚至有媒體朋友詢問為何在路上看到很多台灣民眾帶口罩,是否污染問題嚴重?經過說明後才了解兩者間不必然有關。足見不同國家在生活習慣上的差異。

  多數媒體朋友皆對本會的努力及表現成果表達肯定,臨走前,也鼓勵本會同仁,並期許我們繼續努力下去,參訪行程到此圓滿結束。謝董事長與本會同仁此次臨危受命,在短時間內準備媒體團的參訪行程及簡報內容,我們相信,此次參訪可為台灣帶來正面的宣傳效應,也能藉此機會讓國際上更多朋友知道NGO普遍面臨的困境與我們所作的努力,為我們前進國際向前再邁出一步。

活動照片

本會謝英士董事長開場致詞

本會研究發展部黃立維研究員介紹基金會與近年參與國際會議周邊會議的經驗與困境

來訪記者專注聽講

義大利佛羅倫斯國家報(La Nazione)總編輯Mr. Giuseppe Miglino提問

天主教亞洲新聞社記者兼義大利自由日報國際版(Asia News & Cronache di Liberal)編輯Mr. Faccioli Pintozzi提問

日本共同通信社駐日內瓦辦公室(Kyodo News)記者Mr. Lionel Pierre Fatton提問

比利時大晚報(Le Soir)記者Ms. Veronique Kiesel提問

法國十字架報(La Croix)亞洲版主編Mr. Dorian Malovic提問

日本共同通信社(Kyodo News)Mr. Ida Tetsuji提問

沙烏地阿拉伯新聞日報(Arab News)專欄作家Mr. Abdullah Sayel提問

美國太平洋標準雜誌(Pacific Standard)經常撰稿人Mr. David Richardson(右)與匈牙利民族報(Magyar Nemzet)編輯Ms. Zsuzsa Nagy Vajda皆提出問題

2012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國際媒體訪華團與環品會同仁合影 參訪名單:


發佈時間: 2012/11/13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