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一位教育執行者,在面對學生時,必需思考三個根本的問題:學生為什麼要接受教育、要接受什麼教育,以及如何教人接受教育。如果任教者不善於教學,受教者不樂於求學,即使有再多崇高的教學理念,也徒具形式,難以傳達。       為了有效地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的設計,成為環境教育的參與者,12月15日環品學堂第二期課程,邀請到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梁雲霞副教授,帶領學員們學習課程發展與教學要領,並小試身手分組練習設計課程。       梁老師先從知識面出發,讓學員們認識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中的重要觀念。如課程為教育的方案、計畫、內容和學習經驗;發展是指逐漸演進或弄清細節、成長或提升能力;課程發展可定義為創造課程時的完整歷程,包含課程的編製、實施和再回頭修正。       梁老師並提醒學員:「教學工作,最重要的是重視「如何去教」,是教育的方法、教學活動以及課程的實踐與呈現;著重向善的價值,如教人為惡,便稱不上是教學」。指導學生學習內容的方法可以包含:指導學習者勝任學生的角色和方法、選擇適切的教材、安排適當的學習機會與作為學習者知識、技能與態度的重要資源等。       環境教育則是關切或意識整個環境(包含自然與人為環境)及相關問題的一個教學議題,實施對象包羅萬象,可能需要面對不同年級、有著不同學習目標的學生或班級、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成人與希望輕鬆愉快的參訪者等,因此了解不同對象需求是首要目標。教學對象之確定,有助於劃定教學內容與相關教學目標。       關於各階段的活動方案發展上,梁老師表示一般來說兒童階段的活動方案發展與實施準則包含:1. 從簡單的經驗開始;2. 保持主動參與,提供愉快、令人回憶的經驗;3. 強調經驗,而非只是教學,把焦點放在相互關係上;4. 提供多種模式的學習經驗,包含所有感官的運用,並介紹多元文化的經驗及觀點;5. 將焦點擺在大自然,盡可能走入戶外等。       而成人及一般大眾的活動方案發展與實施準則包含:1. 讓學習者有參與機會,包括主題的選擇等;2. 包含創新的方法,使學習者的層面更加寬廣;3.不只是資訊傳遞,應包含覺知、知識、技能,使學習者能做出明智決定及進行環境問題解決;4. 維持事實的正確及觀點的平衡;5. 強有力、多面向的傳播策略等。       最後,梁老師透過既有環境教育議題教學案例學習方式,引導學員們認識教案的架構,並嘗試產生一個課程發展與教學的構想和規劃文件。透過本次課程,學員們已分組腦力激盪構思課程內容主題,著手設定課程與教學的目標,構思教學設計步驟、所需資源和設備,並進一步設想預期之學習成果。從「坐中學」到「做中學」,想必對於學員未來投入環境教育大有幫助。 ![]() 梁老師為學員講授課程發展要如何進行規劃 ![]() 老師教導學員試著轉換看事物的角度 ![]() 老師引導學員進行教案討論 (環品會研發部主任 鄭佾展)
發佈時間: 2011/12/19
|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