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動物與環境密不可分,但生活在都市地區的人們,常常忘記那份最初的感動與生命的原鄉。12月13日(二)環品學堂第二期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王穎教授,就「環境與動物」議題與大家進行分享。       本次課程主要從生物的價值、生物多樣性與臺灣的狀況等三個主題依序切入。學者依據價值類型,區分如下:實效物質立場開發自然界(實用)、親身體驗探索自然界(自然主義)、系統化研究自然界之結構與功用(生態科學)、自然界之美景(美學)、自然對語言及思想之用途(象徵主義)、對自然界有濃厚感情與愛(人性)、尊重關懷自然界(道德)、克服,控制自然(支配)與恐懼,疏遠自然界(否定)等不同面向。       過去對於自然環境多以人類中心論(anthropocentrism)出發,但在面對非人類世界時,以人類為中心的偏差觀念與態度需要改變,進一步轉化為生物中心論(biocentrism),將道德關懷層面延伸到時節與物種。王教授也指出,雖然動物園的設立,可能剝奪這些動物自由生存的權利,但其對於培養環境價值觀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在孩童時期,有助於形塑非人類中心的環境倫理觀。       席間,王老師更以佛典故事「尸毘王剜眼施鷲緣」?,說明不管是路邊野鴿或是尊貴的君王,他們肉身的價值,又或者是生命的價值,站在天秤的兩端都是等重,藉此提醒學員們,尊重其他生命之重要。       生物多樣性部分,王老師以幾個重要生態學名詞:指標種(Indicator species)、關鍵種(Keystone species)、旗艦物種(Flagship species)與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來說明物種間之交互作用,以及為何要重視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育。事實上,生物多樣性保育有許多優點,例如增強國際合作、知識與經驗之交流,改善全球居住環境;促進政府、民間、企業等團體及當地人士等不同參與成員之交流;保存未來開發藥物、食品、污染防治等產品之可能性與維護人與環境共存等,這些都有助於永續發展。       最後,王老師大量使用台灣動物的圖像,如台灣黑熊、山羊、山羌、白鼻心與水鹿等,為學員們介紹台灣多樣的地理環境與生物資源。以鳥類為例,台灣野生鳥類就有近500種,分屬18目69科,其中留鳥、候鳥、水鳥、陸鳥等各類鳥種遍佈,世界上罕有一個地區竟有如此豐富的鳥類物種。王老師鼓勵大家多親近自然,發覺自然,多認識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 王老師向學員說明視覺的重要性。 ![]() 學員熱烈與王老師互動,討論問題。 (環品會研發部主任 鄭佾展)
發佈時間: 2011/12/14
|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