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參與我們 | English
| | | |    
最新消息
環品學堂第二期:樹與環境
不砍樹 = 環保?

      11月22日環品學堂第二期「樹與環境」課程,由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副教授為大家講授,解答了長久以來我們對於砍樹的迷思,並將樹木固碳的能力與氣候變遷議題做結合。

      樹木和人類一樣,都有生、老、病、死。不論何種樹木都會經歷少壯期、成熟期,最後逃不離衰老;在成長的過程中亦會遭受到病、蟲害之威脅;最終一樣會走入生命的盡頭。

      隨著樹齡的增長,樹木固碳的效能逐漸降低,倘若此時不將樹木砍伐加以利用,衰老的樹木甚至會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邱老師說:「站在環保的觀點上,不是不能砍樹,是要砍對時間、砍對地點。」而合宜砍伐的時間確立,則需要良好的森林經營奠基。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我們無力遏阻二氧化碳之排放,但仍可透過碳保存(維護既有的森林)、碳吸存(增加造林)和碳替代(木質生質能)之減緩策略與碳管理(永續森林經營)之調適策略緩和氣候劇烈的變異。

      別以為氣候變遷與自己無關!每個人每天的活動,直接或間接都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就是「碳足跡」之概念。邱老師亦向學員們介紹「碳中和」,碳中和是指總釋放碳量為零;亦即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銷措施來達到平衡。如,一瓶包裝飲用水之碳足跡約為0.18公斤之二氧化碳,需一株20年生之林木平均吸存4日才能平衡;享用一包排骨雞麵之碳足跡約為0.27公斤之二氧化碳,需一株20年生之林木平均吸存7日才能平衡;製造一台42吋LED螢幕之碳足跡則約為963公斤之二氧化碳,需一株20年生之林木平均吸存23488日才能平衡。

      依碳中和之觀念,以木材作為材料使用時,其碳排放量視為零,相較碳足跡極大之鋼鐵、水泥材質,使用木材更為環保;且在釋放相同能量的情況下,木材的碳排放量僅石油的6.5%,在節能減碳的目標下,使用木材替代其他材料的使用將會是可採行的正確方向。

      2012年中央政府組織改造,將成立環境資源部,期望藉由整合各項資源,針對環境問題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案。課程尾聲,邱老師表示:「讓我們寄望即將成立的環境資源部,在面對日益惡化的氣候變遷問題時,能帶領台灣的森林走出塵封,邁向永續經營利用。」


邱老師為學員們介紹世界森林植被相之分布。


邱老師利用碳足跡與碳中和之概念,將氣候變遷與日常生活連結,提醒學員重視碳足跡,亦不可忘記碳中和之重要。

(環品會專員 張樂寧)

發佈時間: 2011/11/24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