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結合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中央氣象局、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近50位學者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費時一年完成的「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於11月9日發表,這是首次結合全台氣候變遷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大規模研究,也是首份公開發表的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對台灣因應未來的氣候變遷極具參考價值。       「正負2oC」是國際間認為在未來氣候變遷影響下,人類所能忍受的範圍,而根據「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的研究,1911年至2009年間,台灣的年平均溫度上升了攝氏1.4度,增溫速率相當於每10年上升0.14度,比全球平均上升值0.074度還高。而最近30年間,台灣氣溫上升速度明顯加快,每10年的上升幅度為0.29度,幾乎是百年趨勢值的兩倍。       報告更指出,以目前的資料看來,未來台灣將持續增溫,到了21世紀末,台灣的氣溫將再增加2~3度,這已超過了「正負2oC」的範圍,顯示台灣受氣候變遷的影響面臨更大的危機。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主要章節有「全球氣候變遷觀測」、「東亞/西北太平洋氣候變遷」、「氣候自然變異與年代際變化」、「台灣地區氣候變遷」、「未來氣候變遷推估」及「氣候變遷與災害衝擊」。其中針對台灣氣候變遷的五大議題「相對於全球的氣候變遷趨勢,台灣整體的氣候變遷趨勢為何?」、「颱風、爆雨、乾旱、熱浪、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受氣候變遷影響程度為何?未來是不是會更為劇烈或頻繁?」、「氣候變遷與聖嬰現象、北極振盪等氣候變異(外界通常解讀為異常氣候)的關係?」、「台灣近年來的災害似乎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與氣候變遷的關係為何?」、「台灣氣候變遷未來推估的可信度為何?政府和民眾該如何利用或解讀相關訊息?」,報告中特別提出研究說明。       鑑於「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是台灣學術研究機構首份公佈的台灣氣候變遷議題的科學性報告,相關研究資料、研究結論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環品會特摘述報告部分重點內容,供對氣候變遷議題有興趣的人士參考。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相關內容可至下列網址下載:     1. 在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的情境假設下,所有研究一致指出在人為影響下,全球持續暖化的可能性極高。氣候模式估計的全球氣溫變化的氣候平均值最佳估計為增暖2.8oC,而可能範圍是從增暖1.8oC 至4.0oC 之間。本世紀末,陸地與北半球的極區溫度上升較顯著。同時極區的溫度上升又以冬季較大,夏季較小。     2. 綜觀不同的未來發展情境,IPCC 推估在2090~2099 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範圍為18cm 至59cm,最可能的變化範圍是上升30cm 至40cm,而且最主要的貢獻是來自於伴隨著海水溫度變暖時的膨脹。2007 年IPCC報告之後的最新研究,認為21 世紀末海面上升的幅度應是該報告中的兩倍,甚至有研究認為上限可能是2 公尺。長期而言,格陵蘭的陸冰大量融化固然可以造成海平面的巨幅上升達7 公尺,不過如此大規模融化發生在本世紀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 全球平均降水量在21世紀呈現隨時間增加的趨勢,意味著全球水循環的加強,變化的幅度大約是每1oC 的暖化伴隨1%至2%的降水量增加,相對於大氣中水氣量6%至7%的增加,降水的增加量較小。目前的氣候模式明顯低估極端降雨強度,前述變化量是否可靠,仍有待探討。在降水變化的空間分布特性方面,由於向極區的水氣傳送量增加,高緯度的降水量非常可能增加,且冬季的增加比夏季略高,而多數副熱帶的陸地則有降水變少的可能性,鄰近赤道的模式系集平均降雨也有增加的趨勢,但是模式間的差異比較大。極端日降雨量根據模式的推估,在本世紀末,除了在副熱帶的少雨區外,幾乎所有的地區都是增加的,中高緯度的增加平均為10~20 %,赤道鄰近則可以超過30%以上。     4. 在全球暖化影響下,未來颱風生成的個數有減少的趨勢,強度在暖化環境 中有加強的趨勢,颱風中心附近降雨量也增加。因為目前的氣候模式仍無法精準模擬颱風等劇烈天氣現象,颱風特性的未來變遷趨勢,仍有待進一步確認。     5. 依據IPCC的情境推估,到了21 世紀末暖化程度將遠大於數十年週期的自然氣候演變造成的溫度變化,也大於火山爆發帶來的短期冷卻。即使考慮類似造成小冰期的太陽輻射減弱的現象,其造成的全球冷卻效應約為0.3oC,仍遠小於人為溫室效應造成的暖化。如果溫室氣體的增加無法抑制,全球暖化程度將遠遠超過自然變化的幅度,無任何已知的過去百年來的自然變化可以抵銷。 ■ 未來氣候變遷推估:臺灣     1. 在本世紀末,臺灣增溫程度在2.5oC 至2.7oC 之間,北臺灣較南臺灣的增溫幅度略高,而春季較其他季節略低。     2. 在降水量平均百分比變化方面,臺灣北、中、南、東四個主要分區未來冬 季平均雨量多半都是減少的,約有一半的模式的推估是介於 -3%至-22%之間,南臺灣春季未來的平均雨量變化與冬季非常類似。未來夏季平均雨量變化,除了北臺灣以外,超過3/4 的模式推估降水將增加,約有一半的模式認為未來夏季平均變化主要是介於+2%至+26%之間。對原本就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中南部地區,這些推估結果顯示豐、枯水期的降雨量差距愈來愈大,未來如何調配豐枯水期的水資源,值得重視。 ■ 氣候變遷與災害    1. 全球趨勢:根據國際災害資料庫(EM-DAT)1900 年至2009 年全球天然災害事件統計,災害次數、受影響人口與經濟損失在1970年代開始急遽攀升。IPCC 第四次報告指出,在氣候暖化影響下,未來極端事件(如熱浪、豪大雨、乾旱、颱風強度增加、海平面升高)發生的機率偏高(66%~90%),再加上全球經濟發展與人口成長趨勢,世界銀行預估未來災害的次數、受影響人口與災害損失將會大幅增加。     2. 臺灣屬於高災害風險區域,災害特性與全球趨勢一致,以水文氣象災害為主。災害變嚴重的原因與極端事件的增加以及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自然因素層面,近年臺灣重大颱風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與極端降雨的增加有關,過去40年極端強降雨颱風(排名前10%的颱風降雨),往往造成臺灣重大災害(如莫拉克、賀伯、納莉)。此極端強降雨颱風發生的頻率近10年有明顯增加的現象,在1970~1999年的30年期間,平均3~4年發生一次,在2000年以後的10間則平均每年就發生一次。     3. 臺灣過去淹水災因主要分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其中部分自然因素與極端氣候事件有密切關係。豪雨是造成坡地災害的原因之一,根據全臺坡地雨量測站分析的結果,全臺各地降雨超過坡地警戒的頻率有逐年上升的現象。其中以南部地區頻強降雨率增加的最為明顯,中央山脈以西的地區坡地強降雨頻率增加較東部為明顯,近年來坡地災害的嚴重性增加,一方面需考量氣候變異對強降雨造成的影響,其他自然因素(如地震)以及人為因素(道路開發、山區休閒產業發展..等)的影響須同時考量。另一方面,臺灣過去40 年來整體年降雨量並無明顯變化,但趨勢上颱風降雨所占年總雨量比例從1970 年代的15%提高至2000 年代的30%,這樣的結果顯示豐水期集中降雨量變多,枯水期降雨量減少,顯見季節降雨越來越不平均,雨季留不住水,且增加洪水風險,而旱季缺少降雨補助,對整體水資源系統之影響日益嚴重。     4. 臺灣原本屬高災害風險地區,在氣候與環境變遷下,問題的嚴重性更加凸顯,包括水土複合型災害、水資源問題、山區與海岸衝擊等。這些問題最容易發生在災害的氣候敏感區位,如:河川流域 (水土橋樑道路複合型災害)、都市與建成地區 (高密度與發展區域)、山區安全(高脆弱度與環境敏感) 以及沿海與地層下陷區 (高脆弱度與災害風險)。
發佈時間: 2011/11/22
|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