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石油需要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形成,但人類在200年內就會用完這一切。       環品學堂10月29日邀請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劉世鈞教授,向學員們講述除了石油外,還有什麼其他能源可以使用,以及對地球環境友善能源的正確使用方法。       劉老師說,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使用能源和資源來適應社會與環境的需要是主軸,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避免能源的管理與使用。自工業革命後,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能源越來越多,卻也同時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如全球暖化對全世界有嚴重的潛在風險;此外,因製造業和運輸業的密集,使得能源效率、依賴、安全和價格等的問題也令人關注。       過去人類大多利用化石燃料來獲取能源,並加以利用,發電廠燃燒煤炭、石油或天然氣來發電是近代能源主流。雖然燃燒這些化石燃料可以馬上供應電力,但是卻會產生包括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其中的二氧化碳是引發全球暖化的眾多溫室氣體中,被視為加速暖化的主因。劉老師指出,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已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環境保護行為,至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氫能、水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或綠色能源則是未來能源之來源,有待積極地研究發展與使用;此外,節約能源避免擴大使用化石燃料能源,可以減緩能源供應短缺造成能源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       近來台灣發生多宗開發案受到環保團體的抵制以及環境評估等之影響,劉老師提醒大家要睜大眼睛觀察什麼是真正的環保、什麼是偽環保。他說,否決開發的計畫案是很容易的事,但什麼是我們能源的替代方案?除借鏡國外綠能產業,同時也需考量台灣本土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任何政策都需要因地制宜,關鍵是改變台灣的能源結構,降低仰賴石油與煤礦的發電,讓電力的來源多元化,並且開源節流,找出適合台灣的能源政策。       下午由台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研究所所長李培芬老師帶領大家認識氣候變遷下的生態課題。李老師說,近年來,台灣蝴蝶與鳥類的分布逐漸往高海拔擴散,這代表的是什麼意義?如此的現象,其實只是地球生態改變全景的一小塊圖像,從整體的變化程度與內容來看,趨勢更是令人擔憂。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氣候變遷、溫度升高,就是造成這場生態衝擊的主要原因。       李老師指出,氣候變遷的生態衝擊包括物種分布、生物間關係(食物網)改變,生物往高海拔、高緯度移動,而且居住於濕冷棲地的陸域生物有滅絕危機,還有海水酸化導致海洋生物有滅絕之虞,環境自然資源供應的不確定性增高,此外,外來種入侵問題和分布擴張等等都造成生態系服務功能下降。       李老師語重心長的說,氣候變遷在我們這一代還不是最嚴重的衝擊,數十年後將達到高峰,接下來是溫室未來世代,如果等到問題嚴重才處理,不符合世代正義,下一代所需付出的成本將會更高或無法挽救,我們不應選擇拖延,現在開始努力,才是比較合理的解決之道。       李老師也帶領學員們討論各自所認為的生活品質,還有去發掘自己一天的食物里程,經由學員們的熱烈討論,發現一個共通性,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好的生活品質來源,我們所依賴的食物、甚至放鬆心靈等等都是仰賴自然環境,另外大家也意外發現自己一天下來的食物里程相當相當驚人,學員們認真檢視自己日常生活對地球帶來的負擔,這也是李老師期許大家,節能減碳從小處著眼,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都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地球人。 ![]() 劉老師用輕鬆的方法介紹基本的化學原理。 ![]() 李老師為大家說明台灣因氣候變遷造成動物往高海拔遷徙。 ![]() 學員孟麗與大家分享對於良好生活品質的看法。 ![]() 學員慕芸分享她一天的食物里程。
發佈時間: 2011/11/01
|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