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英語Chornobyl)4號反應爐發生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隨著當時氣候條件,輻射主要朝向現今車諾比北方白俄羅斯(電廠離白俄羅斯邊境約16公里),以及西方烏克蘭境內擴散。
事故後,1986年和1987年間,超過24萬人在30公里管制區內擔任救援部隊和清理人員,清理工作一直持續到1990年左右。而在事件當年,約11.6萬最靠近反應爐的居民撤離,之後又有約22萬人撤離,核電廠周圍30公里已無常住居民。
然而,1991年蘇聯解體後,新獨立的烏克蘭面臨嚴峻的經濟問題,烏克蘭議會決定撤銷關閉車諾比電廠計畫。車諾比最後一座3號反應爐持續運作到2000年底,才在歐盟提供13億歐元捐款的協議下關閉。
車諾比事故即將邁入四十年(2026),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天平如何平衡?於今看來,其短期、長期衝擊究竟如何?對公眾健康、生態系動植物衝擊又是如何?在悲劇化車諾比事故的同時,對於車諾比我們是否有充分的資訊,可以作為公共議題學習、討論的養分?
為了探尋、取得第一手資訊,12月19日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綠十字台灣(Green Cross Taiwan)與綠十字白俄羅斯(Green Cross Belarus)共同舉辦「車諾比前線:白俄羅斯、台灣核能與環境復原專家會議」專家會議。邀請台灣、白俄羅斯專家,廣泛就白俄羅斯境內因車諾比事件成立之「波萊西國家放射生態保護區」(Palessie State Rad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Reserve, PSRER)現況、公共衛生、環境恢復與環境教育等議題進行交流。
茲整理與會專家發言概要,提供關心此議題的朋友參考。
- 馬克西姆·庫丁(Maksim Kudin),波萊西國家放射生態保護區科學工作副主任
PSRER距離車諾比電廠約30公里,總面積21.7萬公頃,約有8個台北市大。隨著輻射影響趨緩,境內約3成,6.8萬公頃土地劃分為實驗用經濟區域,進行小規模農牧、生態旅遊等實驗。
保護區的運作經費來自於國家預算與專法授權。由於長時間未受人為干擾,保護區生態呈現多樣面貌,整體來說動植物多樣性高,族群持續繁衍,生態良好。
特別的是,鳥類與遷徙物種在車諾比事件後明顯增加,鳥類名錄有243種,其中63種名列白俄羅斯紅皮書。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很有可能是新增、自然棲息地恢復,以及人為影響停止所致,至於族群的大小,則可能是受限於保護區範圍與資源供應。
- 謝爾蓋·利亞利科夫(Sergei Lialikov),格羅德諾州立醫學大學教授
車諾比事故後,放射性碘是主要「短期」輻射來源(通常 3 個月後就衰變殆盡),對甲狀腺有嚴重影響,特別是7歲以下兒童。當時國際上沒有對使用碘片進行預防投藥的經驗,因此讓情勢惡化。(註:台灣原能會與國防部設有南北部國家碘片儲存庫,作為緊急因應措施)
1990 年開始白俄羅斯出現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的情況,為此政府成立甲狀腺腫瘤科學和實踐中心、放射醫學和人類生態科學實踐中心,以提供治療;透過治療,兒科患者的死亡率約為0.3%。
長期影響9成以上是由放射性銫Cs所造成。事故後,兒童白血病年發生率保持穩定,但老年人白血病發病率有增加趨勢,是否與輻射有關,尚無法確認。
總體來說,白俄羅斯受車諾比事件故影響者登記有18萬人,透過年度體檢可即時發現疾病,採取必要治療措施。為評估生活在輻射污染地區人們的健康狀況,提供寶貴經驗。
- 馬克西姆·涅姆奇諾夫(Maxim Nemchinov),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普通生態系助教、第一國家電視頻道生態與環境電視節目主持人
在白俄羅斯,相對於公共衛生與健康議題,保護區所蒐集的科學、生態與環境研究資料,並沒有廣為民眾認識,導致其價值與可能發展潛力被低估。PSRER的保育、科學潛力及獨特性,是基於環境與科學教育的良好實踐地點。其對象,應該涵蓋不同群體,包含研究人員、一般民眾、學生,以提高公眾意識。這也涉及適當核能教育議題、形式及工具等討論。
因為車諾比事故傷害大大,最常見的討論只停留在核能威脅,沒有進一步的從經濟、社會與環境等角度,以及風險等因素進行辯證。從生態學家的角度來看,系統是複雜的,不是只有單一因素,核能也是。白俄羅斯擁有了這麼一個充滿歷史、昂貴的教育場域,怎麼發揮它的價值,從各個方面,不是只有負面印象,比較缺少這方面的討論。
各種能源都有它的問題、風險,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多元觀點,不只是單一論點,以及關注到新的重要公共議題,如氣候變遷等,都是車諾比環境教育可以有的面向。
- 葉宗洸(Tsung-Kuang Yeh),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台灣政府決定在2025年實現「無核家園」。目前,僅針對低放射性廢棄物有選址規定(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但沒有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的選址規定。
台灣依法設有「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要求台電將核電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配給後端基金,累計已超過新台幣4,600億元(2024年底),不得挪作他用。因此,台電未來營運成本不會因為核廢處理而增加。
除了核廢料外,核災是民眾反對的主要理由。台灣核電廠是國營事業,以社會、環境為第一優先,經濟損失其次,有嚴格的最終應對指南。如果類似福島事故失去冷卻水的情況下,會立刻停止運作,採取必要措施,不會因為顧慮財產損失而延宕執行(指1號機,3月12日20時海嘯後隔天,東電被政府命令才抽取海水冷卻)。
至於核電廠周圍環境,能否減少輻射影響?濕地、森林或綠籬確實可以減輕,或沉降輻射物質,但如果是像福島這樣、往上方的爆炸氣流,效果相對有限。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預防,「不要讓事故發生」,建立更嚴謹的核能文化
- 郭瓊瑩(Monica Kuo),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
PSRER有成為「和平與生態博物館」的潛力,過去有好幾個禁區轉變為生態保護區的例子。
例如,前東西德邊境地區,綿延近1,400公里的舊東西德邊界、禁區,如今已成為一系列綠色走廊和獨特的生態公園(德國綠化帶,德語Grünes Band Deutschland)—某種天然紀念碑;北韓和南韓間北緯 38 度的非軍事區(Demilitarized zoneDMZ) 已成為生態走廊;美國與加拿大邊界的沃特頓冰河國際和平公園也是另一個著名案例。
PSRER是一個獨特的區域,需要對地質層、土壤、水、空氣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進行仔細的科學監測,並有系統地向公眾宣傳其研究成果,展示受核事故影響、突變或轉變的生態系統歷史。人類在這裡尋求保護的不僅是生態多樣性,還有基於科學的證據—對復原力、恢復和適應環境的持久證明。
論壇最後,綠十字白俄羅斯主席Vladimir Shevtsov表示,在車諾比事故邁入四十年、白俄羅斯擴大使用核能之際,PSRER能否成為公眾討論的基礎,發揮能源與環境教育價值,留待挖掘。
本會謝英士董事長並補充,蘇聯解體前政經不穩、人謀不臧導致車諾比事故苦果。然而,現在科學與管理技術下如何控制?如何進行環評與公眾溝通?如何降低衝擊(以電廠或周圍自然環境設計或其他)、處理核廢,以及賦予能源環境教育多元性?在反核擁核高度對立下,很難進行上述討論。為此,本會另闢途徑,希望透過白俄羅斯專家觀點分享,為更深度交流開啟序幕,提供多元核能與環境公共議題觀點,提供台灣參考。


發佈時間: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