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最新消息 | 參與我們 | English
| | | |    
最新消息
GC Taiwan:「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增匯與減碳分立,ESG不能毀生態」記者會
7月18日(四)上午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團隊、立法委員鄭天財Sra Kacaw、Green Cross Taiwan、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等關心臺灣自然碳匯政策的朋友,齊聚立法院委員研究大樓101會議室,舉辦「增匯與減碳分立,ESG不能毀生態: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記者會,呼籲政府啟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將增匯與減碳目標分開、完善原住民族自然碳匯規定,參照《濕地保育法》第五條優先保護自然溼地精神,拒絕紅樹林入侵,以強化碳匯法治。

立法委員鄭天財Sra Kacaw指出,經過許多努力,《氣候變遷因應法》(第5條3項8款)才納入原住民族地區內之自然碳匯應與原住民共同推動及管理、相關權益共享、諮商及同意等作法,但現在通過超過一年半了,還是一片空白。之前在立法院質詢時,就特別呼籲環境部要盡速推動這些工作,不只是只有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這塊。歡迎更多企業ESG關注原鄉發展,但如果是對自然有害的方式進行,原住民不會同意。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林惠真強調,依照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2022年減碳標準是3.6%,但上個月公布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顯示只減1.77%,非常的差,但自然碳匯絕對不是減碳不成的「救命稻草」。

她認為臺灣颱風頻繁,想要在海域種海草、珊瑚藻或是珊瑚有其困難,非常可能作白工、一種再種,環境部審議的方法學過度樂觀。種紅樹林就像種檳榔一樣,可能有些經濟(碳匯)收益,但對生態的破壞卻很大,加上海岸多是未登錄地、國公有地,也不符合申請碳權的「外加性」要件。而為了避免ESG毀生態的劣行,呼籲應重視濕地保育法第五條「優先保護自然濕地」精神,在對的地方減碳。以種海草、紅樹林損及自然海岸等方式強推增匯計畫,必須停止。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施習德進一步說明,目前台灣的紅樹林多為人為栽植或擴張。這些外來紅樹林在碳匯方面的貢獻有限,卻對原生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破壞。紅樹林的擴張能力極強,不僅影響台灣本地的生態系統,還在其他國家的海岸溼地生態系構成威脅。成熟的紅樹林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對水鳥和底棲生物,特別是特有種招潮蟹的生存構成威脅。此外,紅樹林的擴張阻礙了排洪,導致環境劣化和小黑蚊的孳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他認為台灣面積不大,但卻有珍貴的原生海岸生態系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這些才應是濕地經營管理的優先選項。紅樹林的固碳功能常被過度誇大,實際上其土壤和樹幹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抵銷了紅樹林的碳埋藏率。政府單位應綜合生態學者、水利單位和農業部門的意見,致力於保護和恢復原生鹽沼和泥灘地,讓海岸生態系發揮其自然功能,而不是單純追求短期的人為效益,這樣才能避免人為干預變成危害生態環境的幫兇。

關於紅樹林對原生態的負面衝擊,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以及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香山濕地負責人張登凱也特別提出書面意見聲援。

施月英表示,彰化潮間帶不適合種植紅樹林海茄苳,但人為能掌控的非感潮帶如鹽化農地可以考慮。彰化大城鄉與芳苑鄉屬於嚴重地層下陷管制區極易淹水區域、緊鄰濁水溪,它富含有肥沃的有機質,使海茄苳一年就可開花結果繁殖下一代。密密麻麻的海茄苳,讓原本豐富的生物量大幅減少,導致河道縮減影響排洪安全增加淹水風險,政府每年都要編列許多經費清除,同時也成為垃圾棄置髒亂點。難以控管、不當位置種植紅樹林無法增匯、減碳更毀生態,勿重蹈覆轍。

張登凱認為,新竹香山濕地、台北關渡、彰化王功、芳苑正為紅樹林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加以砍除、整治,台灣西海岸河口幾乎都有紅樹林佔據,阻礙河道影響排洪,將來全民要一起面對。而香山溼地整治十幾年,好不容易才回復往日棲地環境,請政府權責單位深思熟慮而後動。

人在墾丁,正在紀錄因暖化瀕死珊瑚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也特別傳訊分享,強調以「原生態為優先」,是任何自然碳匯專案必須遵守的原則。

他認為,把天然或是半天然的環境強迫種植原本不屬於該生態系的植物,有其風險;海洋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珊瑚礁生態是最大的受害者。杯水車薪的藍碳一點幫助都沒有。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則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欠原住民、自然一個道歉,氣候法裡28個子法,沒有一個與「訂定自然碳匯原則」有關,大家當然只看到減碳的單一價值。為了避免「減碳毀生態」,根本作法是參考歐盟專家建議將增匯與減碳目標分開,減碳自己就要追求淨零。減碳壓力,不應該加諸於自然碳匯之上。

以海洋碳匯為例,目前全台紅樹林面積約680公頃,按照國發會「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計畫」規劃,2030年前可能新增紅樹林325公頃,增加接近五成,以每年50公頃以上、相當於2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的速度增加。馬上打消過去幾十年,各地方政府、民間團體花了5億經費,才好不容易移除500公頃的努力。
然而,新增的325公頃濕地,即使以固碳效率較高之紅樹林,每年每公頃碳匯25公頃計,約增加0.8125萬噸,僅佔國發會預估2030年總碳排231~246百萬噸碳的0.0032~0.0034%,微乎其微,但所帶來的生態風險,遠遠大於增匯利益。

因此,我們認為,增匯要有原則,不能只有企業ESG觀點,更要有利害關係人意見,特別是原住民。最重要且核心的原則是:「基於自然、尊重原生態(原住民),在促進生態保育的情況下明智利用」,而這也是具體回應國際綠十字組織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所稱之尊重自然精神。

我們強調,維繫既有自然生態系,比另外創造增匯專案更為重要。增匯政策應回歸《濕地保育法》淨零損失精神,參酌6月17日歐盟剛通過之《自然恢復法》(nature restoration law),以恢復自然生態系健康為首要目標,必要時才考慮使用、闢建人工溼地增加碳匯。

記者會最後,我們提出「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呼籲:

一、環境部啟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量」目標分開,避免壓榨自然、產生「遏制減碳」(mitigation deterrence)風險。

二、今年底公布「第3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之「自然碳匯量」,以2022年數據定之,依保守原則規劃,而非強行設定增匯目標。

三、環境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儘速完善《氣候變遷因應法》既有原住民族自然碳匯相關規定;增加「訂定自然碳匯原則」之子法授權,強化碳匯法治。

四、實踐《濕地保育法》第五條精神優先保護自然溼地,溼地之自然碳匯政策應聚焦實施於人為溼地,回歸明智利用兼容並蓄精神,尊重既有農漁業並積極改善水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等環境議題。
 
相關新聞,請參「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報導連結:
 
1. 政府鼓勵紅樹林植林 專家籲停止:別為了碳匯破壞生態。聯合報。2024-07-18。
https://udn.com/news/amp/story/7266/8103016
 
2. 減碳不力靠紅樹林補? 環團籲淨零目標分立「減碳」與「增匯」。環境資訊中心。2024-07-18。
https://e-info.org.tw/node/239521
 
3. 學者:推紅樹林碳匯有疑慮 應優先保護自然濕地。中央通訊社。2024-07-18。
https://netzero.cna.com.tw/news/202407180377
 
4. 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審查中 專家籲暫緩:恐破壞生態。工商時報。2024-07-18。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718701039-431401
 
5. 環境部擬廣植紅樹林減碳 學者憂傷害生物多樣性釀反效果。公視新聞網。2024-07-18。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05557
 
6. 廣種紅樹林減碳 學者籲暫緩。聯合報。2024-07-19。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104778?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7. 影響生態防洪 紅樹林植林被打槍。中時新聞網。2024-07-19。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719000534-260114?chdtv
發佈時間: 2024/07/19
台北辦公室 TEL:(02)2321-1155 FAX:(02)2321-1120 E-MAIL:info.eqpf@msa.hinet.net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
Copyright 2008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