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138期:環境正義的遲到與未到

法律可以讓環境更好

環境正義的遲到與未到
都說正義會遲到,不會不到,意思是正義終有報,絕對不會不報。

真的如此嗎?

正義的事,常常是從意識錯誤,到對錯誤進行解釋,然後給予回應。這個過程,人類走了千百年,還在行進中。「繩之以法」好像是一次機率事件,但悲劇既已造成,難以弭補。經常出現的是,連「繩之以法」都是假命題,因為根本沒有發生。

「不用為錯誤付出代價」確實是「道德壓力論」的真實反諷,道德無法懲治錯誤,致命的錯誤。現代司法的功能之一,本來是平衡這個道德缺口,但如今功能萎縮,也愈來愈無法弭補。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這句話,正好說明法律還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當道德愈來愈淪喪,那麼,法律的道德性當然愈來愈不存在。

法律如果沒有道德成分,機器人取代之又何妨?

道德的淪喪與扭曲,最主要的破壞因素應該是政治與媒體。社會的道德性依舊存在,但政治不道德帶來商業不道德,媒體不道德則坐視政商濫權,民眾無以平衡,遑論制衡。

社會的演進確實是道德的演進,道德愈來愈不彰顯,愈來愈分殊,也是多元社會價值的體現,那麼,道德還有一致性?還是跟利益團體一樣,你的、我的道德判準不一樣,再正常不過了?所以,政治、媒體也是這樣的鏡像而已?

正義的遲到有時非常漫長,漫長到罪犯可以逍遙法外,受害者卻無限折磨,直到某些制度性的偏見或措施被矯正,MeToo可能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想到環境的破壞為什麼在歷史的長河中漸被侵蝕,而無人負責?就已經可說是無言以對了。關於環境問題,重要的不是人類不具有道德意識,而是人類的偏好以及面對利益衝突的選擇,是被道德所允許的。

人類終極的道德叩問,在環境上顯然難以有解。

可見道德有人我、有人與自然之分,道德的範疇猶待形塑。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在環境上不見得具有說服力,畢竟人類的利益當前,所以,這道道德鴻溝從現代環境運動以來,依舊必須隨時被提起,經常回顧,這也是為什麼純粹的科學觀既不能解決環境問提,本身卻有更多道德問題。

科學家的道德提問不應該比人文學者少。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環境領域的道德與人類的道德不同,人類的道德會受到歷史、文化、民情等影響而經常轉變,但環境的道德並非如此,就算不是單一,也必然不是經常變化,環境的道德,理論上應該更有普世性。

在環境領域的道德偏好以及道德選擇及其必然的衝突,除了是日常發生的常態外,也很少被相關的政策或法律所重視。同為環境法的各種水、氣、土、林等政策與法律,各有其環境價值,卻深藏彼此的矛盾。當道德衝突轉化成法益衝突時,對於環境紛爭的處理,會不會是一個更好、更可以接受的思維模式?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矛盾與衝突,在人類的利益驅動下,甚至具有「人類道德的合理性」,轉化成法律制度,甚至有了「人類社會的合法性」。

如果國家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需要增添的隱晦形象就是自然環境,這也是當前環境法、氣候法改革與創建之際,最需要被重視的。否則,環境法依舊無法突破人類的道德僵局,即使有法律之名,但對環境而言,只能附從而已。

人類生存的「權利」話語對自然環境而言,其實也是具有道德成分的。如果要以權利的概念來重新塑造「環境基本人權」的根源思想,就不能不面對權利的道德性差異,人與自然環境有差異的觀念如果不能改變,那麼,作為法律的「權利」觀,包括乾淨、健康、永續的環境是基本人權的人權觀,要如何獲得新的血液,讓人類成為新的人類,就非常重要。

道德的一元觀,顯然無法反應環境的多樣性與交互性。就此而言,法律的多元觀念或許可以跟環境的道德多元一併思考,但關鍵是不是有解決多元且不同的環境法律的「基本原則」,成為具有演進意義的法律指引,是值得重視的。以一元的道德觀看待環境法律可能是一種錯誤的方法,但是多元矛盾的解決如果失去一個穩定的操作指南,可能也有環境道德崩壞的危險。

相對於一元的多元的迷霧,成為人們對於環境法律的道德取向分岔了,但卻被殘酷無情的允許了,所以,多元的自然環境價值差異竟然成為「普遍」否定環境整體價值的完整性,這是不是非常反常規的一種結果?環境之不治成為大家接受的「惡果」,既然接受了,也只好認命?

那句利益法學派耶林的名言:『為權利而奮鬥』(Der Kampf ums Recht ),放在環境法領域再適當不過。然而,權利的「利」字,帶有一點利益的色彩,有些人並不主張屈從於這樣的利益導向。可見,權利及其奮鬥固然有激勵的作用,但是,是不是同時也有降低道德批判與道德同理的風險?你的權利跟我的損害,一加一減,有人受益,有人受害,似乎是再真實不過的社會現實。道德的普遍性當中,具有一定的分配性,人與環境成為宰制與工具的對立。只是,過去這種對立被僵化,也沒有從制度或法律上尋求化解。事實上,即使是有對立性的矛盾,也是可以「兼顧並籌」的,比如對環境破壞與傷害的弭補以及替代的作為,金錢與科技在這個部分具有重要角色。

覺醒、覺知、覺行的人類,是確保環境正義必將來到的基石。反之,環境依舊在,只是人類不再是自以為的人類,人類或許已經消亡不再。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