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17期:從氣候變遷論爭議反思環境運動的未來

環品觀點

從氣候變遷論爭議反思環境運動的未來
422世界地球日,活動琳琅滿目。有公關公司巧手包裝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服務」,有行銷人員藉機規劃的產品促銷,當然也有真心付出的環保團體。喧囂過後,留下些什麼??雖然近年來環境運動的反思意識逐漸萌芽,過於鋪張慶祝的活動收斂不少,但回顧地球日的初衷,正可供我們思考環境運動的未來。

時間拉回1969年,世界地球日鬧了個雙胞,很巧的都發生在同一年,但一個是官訂,一個是民辦,如同環境運動官民間脆弱的信任感,只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官方訂立的世界地球日源自和平運動者John McConnell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會議(UNESCO Conference on the Environment)上所提出,希望訂在每年春分(3月20日或3月21日
[1],提醒世人和平以及環境的重要。春分日夜等長,陽光普照各地,也象徵著平等;1971年聯合國祕書長進一步簽署地球日宣言(Earth Day Proclamation),約定在3月21日19:00 (世界時,Universal Time)於聯合國總部(紐約),敲響一枚來自日本學童捐獻硬幣所鎔鑄的和平鐘,為靜默反思的地球小時(Earth Hour)揭開序幕。

民間舉辦的世界地球日則熱鬧許多,美國參議員Gaylord Nelson原本是希望規劃4月22日全美反越戰活動,後來在哈佛學生Denis Hayes(也是後來的組織者)建議下,改為更全面的環境運動。隔年,1970年成功吸引全美各地超過2千萬人參與相關示威、抗議、聚會等活動,形成今日所熟悉的422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的發展有其背景。當時處於1945年二戰結束,1959到1975年越戰期間。反戰、嬉皮、民權與環境等多元運動齊放,社會意識逐漸開放,加上美國境內重大環境污染頻仍(如1969加州聖巴巴拉海峽漏油事件),更由於戰爭對人類社會、環境的嚴重破壞(如越戰期間大量使用的落葉劑橙劑),提供環境運動茁壯的豐饒土壤。發展出一靜一動的世界地球日形態,象徵著一個有力量的運動,需要科學、知識的基礎(靜),以及難以澆熄的熱情(動)。

40年過去,回到今天的世界地球日,動態活動依然活躍,甚至更為多元,但靜態的反思與對科學資訊的追求卻逐漸式微,當一個社會不習慣、不喜歡思辨,習於接受簡單、情緒、蜜糖式的訊息的時候,是否真有助於環境運動發展?

此外,今日地球所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氣候變遷,與過去傳統環境問題不太一樣。過去世界地球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政府、企業、科學家以及倡議者,都可以在其中得到想要的結果,創造多贏。政府很高興可以推動一個受歡迎的計劃提高支持度,甚至可以輕鬆取得有用的法案與解決之道;企業很高興可以得到新的商機,有可遵循的規則,甚至是實質補助;科學家很高興得到重視,有重要的議題可以投入發展;倡議者更為可以創造一個更乾淨的世界,影響政策而喜悅。但因為氣候變遷時間尺度與空間跨度過於複雜,加上科學的不確定性,讓這個看起來大家都滿意的局面有所改變。

由於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與爭議,政府不被人們鼓勵採取對策,有藉口延遲處理氣候決策(如全球氣候公約談判遲遲未有進展);企業無法取得明確的政策方向,投資風險增加,因氣候影響的風險也增加(如最近英國石油公司拋售再生能源部門);科學家可能感到困擾,決策者與民眾只想得到簡單的答案,即便全球頂尖科學家嘗試提出較完整的科學證據(如IPCC綜合報告),仍有雜音;倡議者可能不太高興,支持者呼籲採取更積極作為但未獲回應,反對者同樣也不滿意。

更讓人擔憂的是政府、企業、以及部分倡議者利用科學不確定性的作為避免產生共識(承諾)的擋箭牌,而不是共同尋求解決之道。當然,從中有人會因此得利,但這樣真的有助於環境保護嗎??現在必須是認真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刻。

面對這樣的僵局,惟有強化公眾科學素養,對環境議題的關心程度,才有助於突圍。過程中更需要保持謙卑與好奇心,因為即使是最頂尖的科學家也不是全能,洞悉一切事物,更何況我們所面對的是全球尺度極其複雜的地球系統問題。必須承認對於氣候變遷以及許多新興環境議題所知仍有限,開始思考確定與不確定性,納入風險與機率的概念,而非是非黑白二元對立的觀點。

要培養這種科學素養並不容易,要處理環境這種公共財議題更不簡單。1968年美國著名生態學家Garrett Hardin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公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這篇著名論文,論文摘要只有簡短兩句話:人類的問題沒有科技解決方案;它需要在道德上做根本的延伸(The population problem has no technical solution; it requires a fundamental extension in morality)[2]。一語道出了環境運動面臨的根本問題。

為了培養這樣的素養,去年環品會嘗試推動「青年氣候教育巡迴」,以氣候變遷與世代正義為題,與全臺34所高中大學,近8千位青年學子分享,鼓勵進行對環境有益的思考與行動。今年,我們打算再接再厲,透過氣候變遷與災害、氣候變遷與健康等議題,刺激更多學子,一起面對這個挑戰。

期許未來世代能儘早投入這樣的氛圍,並營造出嶄新面貌的環境,讓環境運動的未來,動靜皆宜。


Earth Sun Tree Hands Energy Life Hold Behold
圖片來源:PIXABAY
(http://pixabay.com/en/earth-sun-tree-hands-energy-life-48085/)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