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24期:說與做哪個容易?

環品觀點

說與做哪個容易?美、中、歐盟的氣候談判角色互換

在各界普遍不抱樂觀的情形下,飽受昔日俄國集權統治、德國鐵蹄蹂躪的波蘭首府華沙所召開的第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延長一天後終於結束,為新的氣候公約(泛指公約、議定書或其他法律文書形式,以下同)奠立基礎,提出綱領性的公約草案,留待明年在秘魯召開的第二十屆大會繼續補充、強化。

熟悉聯合國氣候會議談判的各界代表齊聚華沙,領略有點蕭瑟氣氛的後共產國家餘韻,莫名所以某些高規格的安全措施,不過這一切都只是插曲,為擘畫新的氣候公約,三軌談判緊鑼密鼓的按照既定議程進行,除了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兩軌暫無重大議題待解外,最受矚目的是德班加強行動平台的談判成果。

究竟新的氣候公約應該包括哪些要素?要嚴?還是要寬?要全體國家參與?還是少數國家參與?新的氣候資金要從哪裡產生,且有效運作?調適重要?還是減量重要?幾乎每一項看似簡單的議題,背後都隱藏衝突之可能,稍一不慎,就會讓談判遲滯不前,甚或觸礁。

在華沙談判前,著名的德國看守組織就提出警告,歐盟在氣候作為上已經後繼乏力,無法繼續扮演國際談判推進者角色,是否象徵未來談判少了一個「有力支柱」?進而無法平衡美、中兩國的利益結合?頗堪玩味。

事實上,歐盟有限的減量承諾已經形同政策倒退,無法成為領導各國的模範,反而美國與中國這兩個「排碳巨星」,在眾生喧嘩中有可能再度竄起,比以前都積極,美國剛在國內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減碳政策,針對電廠的排放訂定高管制標準,形同市場準入的障礙;中國則正在國內許多城市開拓比歐盟更具雄心的碳交易市場、甚至還以高出口的綠色能源而出人意表的成為明日希望。兩大排放國似乎已經看到氣候的危機與商機,也就是氣候安全與綠色經濟的需求與機會,這樣的形勢有助於新氣候公約的形成,但能否符合氣候正義、兼顧脆弱國家的實際需求,不能不嚴密監督。

歷史證明,在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上,只要美國、中國清楚定位其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從中所獲得的國家利益,推動國際環境公約的工程就事半功倍。遠的有臭氧層公約的範例,美國早就確定其承諾減少、禁止使用造成臭氧層破洞的氣體,具有經濟誘因,且不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帶頭推動,成效卓著。今非昔比的中國,過去或許是國際環境談判場域的生手、邊緣人,但曾幾何時,中國早已舉足輕重,不但發言地位迥異於過往,且對多數開發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絕對有一言九鼎的作用。

中國全面性的制訂氣候友善的政策、法律以及市場,正是宣示其氣候戰略、技術、財務大國的政治意圖,美國就看出其與中國的異中求同,攜手推動新的契約公約或許正是時機。

這三個氣候要角的角色互易,是華沙公約給人的一種「新」感受。綜合言之,有幾項觀察指標會一直延續到後年的巴黎會議(明年會議地點在秘魯的利馬)。可分成減量、調適與財務分別論述。

新的氣候公約必須要有新的財源,而這個財源要保證排碳大國出錢之後,運用資金的權力是否同值?這就是綠色氣候基金最大的難題。此外,在減緩的規範上,為確保全體國家成員都能參與到新的氣候公約,不分國家都一律受到約束,未來的新氣候公約似乎不可能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各國訂定明確減量目標,但一個沒有實際減量目標與時程的氣候公約,不管名義為何,是否能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氣候變遷的重大挑戰,不能無疑。所剩的努力,就只能在程序上要求國家提交減量報告,強化量測、報告、驗證的能力,嚴謹監督,力促達成,實體內容恐怕無法過度期待與奢望。

最後,愈來愈受重視的調適措施,雖然不若減量那麼受到各個「有權」機構的青睞,卻是新的氣候公約「脫胎換骨」的希望所在。換句話說,如果新的氣候公約能往調適方向傾斜,朝向建構多重治理的環境治理本質,展現公約調和鼎鼐的地位,將會是國際氣候法制發展的重大突破。

華沙會議落幕後,雖然他的決議不具有石破天驚的效果,但已經為新的氣候公約留下討論的文本,許多爭議性的議題如預料地並沒有得到共識,但華沙會議還是努力地將開發中國家關切的森林排碳問題與氣候損失與賠償納入,稍稍解除開發中國家的疑慮。假使明年下半年聯合國舉辦的全球高峰會能在此文本上往上一推,賦予新公約足夠的政治動能,那麼在後年的巴黎會議上端出熱騰騰的新氣候公約草案交由各國批准、通過,使這個以聯合國為名的公約,實至名歸的成為處理人類最艱困氣候變遷問題的試金石,仍是可能實現的夢想。

談判徹夜進行,舉步維艱


COP19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議情形暨成果概覽

本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全名為《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會議(COP19/CMP9),兩大公約締約國會議與其下德班加強行動平台(ADP),為俗稱之氣候「三軌」談判路徑。

大會舉辦地點為波蘭首都華沙,多達8千3百位與會;長達兩週的會議(11月11到22日),最後歷經延長27小時,馬拉松式的談判後終落幕。

「I CARE」是此次大會官方口號。大會主席、波蘭環境部長Marcin Korolec開幕致辭時表示,人類正在失去和自然間的平衡,各國必須加強團結共同努力應對氣候變遷。

本屆大會共計形成39個決議文,以下概述大會傳遞之重要訊息:

  • 2015年COP21巴黎大會前談判乍見曙光,締約國2014年3月底前需提出相關意見(主要針對減量目標),具體內容應當是明年3月10-14日德國波昂會議,或9月23日聯合國紐約高峰會(2014 New York Summit),各國領袖齊聚時才會逐漸成型。
  • 控制全球增溫在攝氏2度(與工業革命前相比)的目標大致失敗,去年通過之多哈修訂案(Doha Amendment)至今僅有孟加拉、巴貝多、模里西斯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4國批准(ratify),還有144國尚待批准。附件一國家要達到「量化的排放限制或減量承諾」(quantified emissions limitation or reduction commitments, QELRC)的目標看來有其困難。
  • 討論多年的REDD+機制(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Warsaw Framework for REDD+)獲得通過,開發中國家森林功能得到財務意義上的肯認,美國、挪威與英國承諾挹注2億8千萬美元支持相關工作。
  • 8個已開發國家承諾挹注超過1億美元至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資助最貧窮的國家(poorest countries )強化其適應力,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之衝擊。其中韓國獨資4千萬美元,7個歐盟國家認捐7千2百多萬美元。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 GCF)秘書處落腳韓國後,韓國於氣候金融所扮演之角色更為積極。
  • 於坎昆調適框架下(Cancun Adaptation Framework,COP16提出)建立華沙國際機制(Warsaw international mechanism),回應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議題,執行小組將推動締約國間災難管理策略知識、經驗交流、對話與合作,並軟性要求已開發國家提供技術、財務與能力建構支持。
  • 氣候技術中心及網站(Climate Technology Center and Network,?CTCN)建置工作大抵完成,有助於提供科技訊息,規劃低碳技術發展及促進技術轉移合作,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減緩與調適。

氣候大會讓更多族群和國家交流、攜手合作,在守護地球的路上邁出一大步
ARTIST:枋玟宇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