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Environmental Quality Protection Foundation
認識我們
左邊導覽列結束
認識我們
標題線
緣起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皆以經濟成長為主要的決策考量,以至於台灣的環境生態遭到無情的犧牲、破壞。實則,我們必須體認到,環境保護已經不是單純所謂「景觀美醜」的問題,而是密切地關係到國民之生命財產安全與存續。是以,1984年間,在一群環保有志之士共同奔走下,成立了這個非官方、非營利性之環保公益團體-「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本基金會所關切的主要議題包括環境荷爾蒙、氣候變遷、臭氧層破洞、戴奧辛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水資源保育、廢棄物處理和生物多樣性等重大全球環境議題。同時,基金會也積極參與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目前已是『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FCCC)、『全球環境基金』(GEF)的觀察員,以及『地方環保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的會員。

目前本基金會董事共十一人,現任董事長為謝英士博士。

宗旨

本會宗旨係結合教育及學術,促使社會大眾瞭解環境品質及生態保護之重要性,以喚起社會重視留給下一代美好健康之生活環境,俾有利於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之永續發展。

我們深信,提昇環境品質之不二法門,乃在於民眾對於政府環保政策之關心與督促。而民眾對環保政策之關心與督促,則無法寄望與政府本身,而有賴於民間環保團體持續的監督與呼籲。是以本會即長期與學術界合作,經由調查、研究、檢驗、統計等方法,經常地發表相關環境品質之調查報告或聲明,以期喚起國人對環境事務之重視。

近年主要活動紀要

2006 抽驗市售33種家用清潔劑中壬基酚類環境荷爾蒙物質含量
2006

與派拉蒙電影公司、民生報合辦「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首映會

2006

公佈市售9種魚肝油戴奧辛含量抽驗結果

2006

發表紫外線A(UVA)指數預報研究成果

2006

台灣水貧乏指數更新與支援決策運用及國際合作

2006

劉董事長銘龍獲頒台北市「特別貢獻」類環保獎章

2005

獲得福特保育暨環保獎首獎

2005

台灣地區水貧乏指數之應用與國際合作研究

2004

第三屆環環境荷爾蒙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研討會

2004

臺灣地區水貧乏指數之研究與應用

2004

研擬臺北市永續發展策略計畫

2003

發布台灣「水貧乏指數」國際評比結果

2003

發布台灣「環境永續性指數」國際評比結果

2002

赴北京參加「全球環境基金 GEF」第二次會員大會

2002

赴瑞士日內瓦參加第六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國際協商大會

2002

赴南非參加2002「永續發展地球高峰會」

2001

舉辦「包裝容器對生態環境衝擊評估-國際圓桌會議」

2000

公佈國人日常食用魚類持久性有機氯農藥污染殘留調查結果,籲請政府正視水產品重金屬、農藥殘留與走私管制 問題

2000

赴荷蘭海牙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六次締約國大會

2000

提出中秋節禮品過度包裝調查結果,督促政府研議綠色包裝管制措施

2000

提出台灣首份基因改造食品的調查報告,促使衛生署於一年內公佈基改食品標示辦法

1999

舉辦「烏賊車給我報報」活動

1999

與環保署合作發布台灣主要海水浴場水質監測結果,增進國民旅遊品質。

1999

舉辦全民動腦作環保-徵求50個『每天少用一個塑膠袋』有獎徵答活動,為國內限用政策拉開序幕。

1999

公佈國內首份焚化爐戴奧辛致癌風險評估結果,促使政府正視戴奧辛流佈問題。

1999

公佈台北市捷運生飲台水質檢驗結果,督促市府正視自來水生飲台管理問題。

1999

舉辦清除違法小廣告計劃-向違法小廣告宣戰暨斷話活動

1999

成立「台灣環境守望中心」暨舉辦守望中心「義工研習營」

1998

公佈市售主要隔熱紙及抗紫外線玻璃之隔紫外線及透光率功能檢測結果

1998

公佈市售抗紫外線化妝品測試及檢測標準比較分析結果

1998

舉辦「二十一世紀:環境與能源研討會」

1998-2001

連續四年,進行國內「環保新車排行榜」評鑑活動,推展綠色消費觀念。

1998-1999

協助桃園RCA污染案受害者成立「RCA污染事件受害者自救會」,並協助進行職業病鑑定與規劃進行後續求償事宜。

1997

舉行「國內首見綠色環保冷媒冰箱」推薦記者會

1997

舉辦「邁向二十一世紀:全球變遷之衝擊與因應研討會」

1997

首度規劃提出台灣地區應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研議案

1997

與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聯合發布國內首創之「紫外線指數」預報作業

1995-2001

連續七年,每年發布台灣「環保痛苦指數」調查結果,監督政府環保施政工作,喚醒社會大眾對愛鄉愛土意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