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改版特刊(三):效率司法決定環境的未來—以廢棄物的處理為例

好文回顧

廢棄物的內憂與外患
是廢棄物還是資源? 但求無愧我心(2017回顧版)
 
編注:
本文收錄於環報第三十期(2014年6月),紀錄當年5月於高雄旗山發生的爐渣汙染農地事件。

這起事件是國內廢棄物問題的縮影,涉及兩個核心問題:爐渣被登記為產品就不受《廢棄物清理法》管制?以及一個符合標準的產品,為什麼會造成環境嚴重的汙染?

這些問題在本期的環品觀點中已經逐一說明,包括對於廢棄物的認定不應該一昧用一體適用的「定義」將廢棄物與資源分殊化,而是有賴行政機關、法院,透過解釋、個案,因應不同情狀將廢棄物的輪廓細緻化。此外,對於事業廢棄物的有害性、毒性應該從預警原則角度放寬認定範圍,提高標準,尤其是要考量傾倒數量往往高達數十萬噸,累積的毒性相當可觀。


旗山大林里農地的水坑,水面竟呈現詭異的藍色(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103年5月底高雄市旗山區圓潭大林里揭露一件匪夷所思,嚴重違背常理的環境事件。水利署公佈之自來水質水量保護區內,一處約4-5公頃的農地(圓潭子段四筆地號土地),89年因盜採砂石形成的水池窪地被大量回填爐渣,造成水體、環境劇變,引起地方居民強烈反彈,組成「反大林回填廢爐渣自救會」並訴諸立委、媒體。

孰料,中央水利署、環保署、工業局、農委會,高雄市地方環保局、農業局、地政局、經發局,相關單位轉了一圈,發現幾乎無法可管,缺少有效制止、管理的手段。由於事件所涉之廢爐渣,專業名稱為「轉爐石」,是「產品」不是廢棄物,因此無法依廢棄物清理法辦理。

始作俑者是市值千億的國營事業中鋼,根據媒體報導,為了符合主管機關對「產品」的期待,中鋼以1噸5元的價格,販賣給萬大科技材料行,但另一方面,旗下子公司中聯資源卻又補貼業者1噸231元的處理費。

中聯資源的網頁上,舉歐、美、日、荷等國為例,認為爐石可再利用於產製水泥、瀝青混凝土骨材、施工便道、工程級配材料等用途,對環境保育與資源永續利用均有正面助益。網頁上洋洋灑灑列出34種爐石相關國家標準(CNS),一副政府有掛保證的樣子,但實際作為卻是大力補貼廠商「處理」,兩面做法讓人不禁對國營企業的誠信打上大大的問號?

試問,如果有所謂的「產品」價值,需要補貼處理業者嗎? 一個好的、正常的產品會丟到農地嗎? 一個沒有人要的東西,還稱的上是產品嗎? 路上隨便問個人,我想答案都會一樣,只當他是個垃圾,處理都嫌麻煩(所以要倒貼)。

再者,農地內水池池面呈現詭異藍色、散佈乳黃色漂浮物,一看就有問題。依照自來水法第11條所述,水質水量保護區禁止或限制貽害水質與水量之行為,其中第六款即為:傾倒、施放或棄置垃圾、灰渣、土石、污泥、糞尿、廢油、廢化學品、動物屍骸或其他足以污染水源水質物,這些東西絕對是不應該出現於此,這麼簡單的道理,還需要大費周章解釋嗎? 擺明就是鑽法律漏洞,而且還鑽得不怎麼高明。

更可笑的是事件曝光後,環保署廢管處還煞有其事的以「環保署回應『政府縱容爐碴侵入高雄農地』」為題,發佈新聞稿說明「轉爐石」屬中鋼產品,產品之使用不當或未符合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法令者,致造成安全、環境污染或其他違反情事時,仍應請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產品之管理單位或產品使用受體之主管單位)負相關管理責任。講明了就是大家看著辦,本署管不著。

綜觀各部會裡面,最愛紙上論戰,鬥嘴鼓的就是環保署,但哪有這種自曝其短,惹人生氣的回應,對照新任署長魏國彥正在為「廢棄物清理法」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二法整併奮戰,格外顯得諷刺。

 
自地勇案爆發、林益世索賄事件曝光以來,爐渣堆置問題獲得關注,背後結構性的問題也逐漸受到討論,然而修法進展緩慢,短時間內看來是暫時無解。

法律只是最低的道德標準,除了政府相關機關的顢頇與不作為讓人不滿之外,中鋼身為指標型國營企業,既然知道問題所在,就不能擔負起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企業社會責任涉及企業社會角色的演變,內涵愈來愈往環境永續、社會公平傾斜,不再只專注為股東營利。國際間強制要求企業揭露其社會責任的資訊,愈來愈有成為規範化的趨勢。

我們認為所謂企業社會責任的強制揭露資訊,應該以企業作為的環境影響為內涵進行揭露,並予以公開,對於不實揭露的企業,課予一定的法律責任,才能達到企業與國家、個人共同完善社會的境界。

沒有意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揭露就是漂綠。因此,所謂資訊強制揭露應該直指問題核心:要揭露什麼樣的資訊? 我們以為就是企業行為對環境的衝擊與影響。如果擴大來看,就是企業永續責任,除了環境以外,還要兼顧社會公平。中鋼爐渣案是中鋼CSR內化過程不良的典型案例,中鋼公司集團內網頁、文宣沒有揭露的訊息往往才是關鍵訊息,中鋼顯然是避重就輕。

中鋼公司曾獲選為企業永續責任的代表,應該積極站出來回應,妥善處理,而不是躲在背後,棄社會責任於不顧。


天津的爆炸聲,魏署長聽到了嗎?(2017回顧版)
?
編注:                    
本文發表於環報第四十五期(2015年9月),透過一起在天津發生的氰化鈉倉庫爆炸事件,凸顯出「煉金」的危險性,不論是從品質不良的金礦中提煉,或是從廢棄的電子廢棄物中取得。

會有這樣的警告,是因為當年環保署大聲疾呼要開放廢棄物進口,準備修訂「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將廢電腦、電路板等12項廢五金從有害事業廢棄物中除名,以利進口金屬汙泥、廢五金來提煉貴重金屬。

台灣或許有充分的提煉技術,但是我們擔心在我國廢棄物管理制度漏洞百出的情況下,在提煉過程中會不會又殺死另一條二仁溪?剩餘的廢料會不會又流竄全台任意掩埋?所以撰文反對環保署打算向全球開放進口廢五金的荒唐作法。

新政府上任後,李應元署長表示完全反對進口廢五金,我們希望這樣的承諾能夠長久維持。


天津爆炸事件現場(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2015年)8月12日天津濱海新區發生震驚世界的化學爆炸事件,被全球媒體關注的不只是傷亡人數,更令人擔心的是事發地點存放著700噸的氰化鈉劇毒。

為什麼中國大陸要生產、儲存大量的氰化鈉?據媒體報導,中國為了在品質不佳的金礦中有效率的提煉黃金,廣泛使用「氰化鈉堆浸提金術」所致。然而,這卻是一項會對環境造成毀滅性污染的危險技術。

氰化物(常指氰化鈉和氰化鉀)是化工產品,主要應用於氰化提金、電鍍、金屬等,加工氰化物對人的致死量,臨床資料顯示,氰化鈉為150 mg、氰化鉀200 mg、氰化氫100 mg 左右。只要少量就會致人於死地,是非常可怕的危險化學物品。

中國大陸犧牲環境達成黃金產量世界第一的成就,很多人或許認為,「這就是中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也將是台灣」!化學提煉各種貴金屬的美夢在台灣又開始萌芽,而且孵化它的正是理應守護環境的環保署。

台灣過去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廢五金處理廠,二仁溪流域長期充斥廢五金處理廠,日以繼夜的焚燒溶解來自世界各地的廢電纜、電器,從50年代開始,四十年間燒出了戴奧辛事件,也流出了綠牡蠣事件,讓二仁溪宣告死亡。直到民國82年才宣布全面禁止廢五金進口,築起一道阻擋世界金屬垃圾侵襲台灣的城牆。同時耗費巨資整治二仁溪,迄今尚未完全修復。但是現在環保署正打算拆除這道環境保護的城牆。

102年10月環保署先是提出修訂「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打算開放廢電腦、電路板等12項廢五金合法進口,但後來受到環保團體及立法委員田秋堇的強烈反對而暫緩公告。

今年3月,環保署長魏國彥先生在媒體投書,用「好康道相報」的興奮語氣告訴大家「重金屬汙泥與廢棄物其實是人造礦砂,經過系統化管理及高科技處理,就能點『汙』成金」(中國時報,2015/3/22);後續又指出,「台灣現在已經有污泥申報及追蹤制度,可以『確保』企業將汙泥交付給合法的清運公司處理」,但是他也明白指出「到了汙泥再利用層面,因分屬在10個不同的主管機關管轄,所以較難持續掌握」(中國時報,2015/3/25)。

無獨有偶的,立法院在5月18日將「海關進口稅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排入議程,打算開放混合廢五金進口免關稅。預計從每公噸750元或5%從高課稅,調整到零關稅。一旦通過,將吸引更多混合廢五金進口,我們擔憂的環境問題恐怕會愈來愈多,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從經濟面向看,廢五金再利用究竟是不是有那麼有利可圖的事情呢?

以環保署廢管處5月5日記者會所列舉的數據為例,「每回收2萬支手機可提煉1公斤黃金」,如依金價市值計算,相當於每支手機創造50-60元新台幣的收益;看似不錯,但這還不包括物流、提煉等內部成本,以及為了妥善管理廢棄物與兼顧環境保護所需付出的外部成本。

不可否認廢五金,特別是電子垃圾裡含有大量貴金屬成分,但有趣的是對於這樣一項市場大、獲利空間大且回報率高的「城市礦山」,似乎沒有引起太多先進國家的興趣,反而是將電子垃圾出口到其他國家,眼不見為淨。造就一個又一個如同廣東貴嶼鎮一般,用生命與健康處理這些廢棄物的城鎮。

6月初,台南市長賴清德才在大台南環檢警結盟座談會中強調,要全面稽查台南市灣裡地區,以防不肖廢五金業者死灰復燃,污染土地及二仁溪流域。台南環保局更統計,102年10月至103年底,環檢警對南區廢五金聯合稽查,共稽查42家次,查獲10家次違反相關法令,6家業者移送法辦。

當初60-70年代「灣裡廢五金專業區」與「大發工業區」採取集中管理,仍無法做好污染防治,導致最終失敗的困境。在風聲這麼緊,指標性這麼強的地區,居然還有如此高比例的業者違法,實在很難讓人對廢五金解禁放心。專區管制尚且如此,一旦流佈到台灣各地,後果不堪想像。

使用氰化物或者其他更新的科技,從廢五金、電子垃圾中提煉貴金屬,技術上當然可行,但在利字當道,法治不嚴明的環境下,這種高環境風險的產業,是否仍是現階段台灣應著力之重點? 廢五金回收的利潤,跟環境汙染所要花費的成本,兩相比較,答案其實已經呼之欲出。

台灣不能像天津一樣,出現一處處堆放有毒化學藥劑的廠房,毒留子孫,炸掉希望。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