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157期:法律與複雜問題

汪洋中的一滴水

法治到底是什麼?(六)
學生:老師,以前讀書,讀到法治國、社會國這種概念,總以為這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深入了解社會實際情況後,漸漸覺得這些概念有點虛幻、迷茫,很不切實際。

老師:的確,有人就說過,法治根本不是一種實體的存在,而是人們自以為的一種集體幻覺,更接近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略帶一些欺騙的性質。比如宗教、國界等,哪天信徒不信了、人民不支持了,就不存在了。像法治國、社會國這樣的理念,如果沒有法律群體的集體信守,那也是很脆弱的一種系統,像鼓起來的氣球一樣,一戳就破。

學生:現在AI崛起,相較於人為地影響法律,今後倚賴AI作為法治的基礎,是不是更可信賴?

老師:這我不敢確定。某個程度講,AI雖然並非全無偏見,但相對於人為地左右,似乎更為公平,更不會徇私舞弊。以人性來講,AI不會收賄,不會有勞動糾紛等等,是執法的可靠依據,但那樣的社會顯然缺乏「人性」,也許並不是人們想要的。

學生:如果哪天AI成為立法者,卻制訂出「冷血」、 「不合乎人性」的法律,甚至是惡法,至少對人類而言是惡法,那會變成何種社會? 

老師:人類過度仰賴AI,甚至讓AI介入立法與執法,確實會引發高度的爭議。AI所立之法,很可能是惡法,對人類而言,不符合人性的法律,就是惡法。AI成為立法者(或者重要的幫手),固然很快就會實現,形式上可能沒有問題,但對於其所制定法律的內容就不能放任不管。AI時代的法治,應該是更重視正義的法治,而不是只有講究形式的法治。

學生:以後的法治會不會成為冷冰冰的機器人法治?

老師:過去,法治的鑄造常有許多儀式,這些儀式(例如法庭、天平、法槌、法袍、假髮、正義女神、包青天等),就像古時候的巫師在召喚神靈顯靈一樣,由法庭裡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共同在召喚正義。那些法庭的誓詞有點像古代的咒語。但大家都知道,這樣的儀式功能愈來愈小,有時更顯得有點滑稽,甚至是反諷正義的虛假、屈服、遲到、麻痺。機器人法治的時代,這套儀式裡的所有「從業人員」(除了上述法庭的參與者之外,還包括法學教育者、公司法務等),都要重新適應這個不以「魔法」為力的新環境,「冷冰冰」或許是新型的空間美學的暱稱,至少不是「亂哄哄」,對法治可能不見得是壞事。

學生:我有一個或許是怪奇的想法:那就是即使沒有法治,社會也可運作如常,甚至更好? 

老師:從社會學的角度,「法治」無所不在,雖然不一定以「法律」為名。黑社會、地下金融、海盜、比特幣…,只是這些「法治」不為官方所認。但是,其實這些暗黑社會的法治的規範效力不一定比正規社會的法治差。就達到社會(不管是否為官方所認)穩定的效果而言,差堪可以稱得上是「運作良好的法治」。這樣的說明,只是要強調,法治如果不能讓社會更好,甚至帶來惡劣的結果,那麼這樣的法治,恐怕也不會得到支持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只強調法治的形式,而忽略法治的實質。

學生:看來,法治充滿悖論。有法不一定可治;良治也不一定以法為前提。那法治到底要如何重新理解? 

老師:或許這就是法律的有機生命必然會有的思辨過程,也是法律的進化所必須經歷的挑戰。法律是古老的技藝,就算是集權專制的君主、國家,也會強調「依法治國」,這裡所稱的「法」,其實是君主、統治者意志的替代,「法」是虛的,「治」是實的。「法治」這個西方遞演的觀念,蘊藏著超越君主意志,追求真理,立基於公平正義、人權自由的意涵。

不甘心僅是淪為統治者的工具的法治,是歷代法學家致力完善的理想,儘管始終並不完美,但是法治應該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掛在所有有權者的頭頂之上,時刻警惕。問題是,這樣的法治要夠利才行,法治要利,不會是靠君主、有權者來磨利,而是所有學習法律、相信法律、依靠法律的人們,共同來磨利。沒有這把法治之劍,君主、有權者更會像脫韁野馬一樣,恣意放縱,毫無拘束。那個時候,人們可能會認為沒有「法治」或許會更好。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