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環境及社會經濟問題,已是全人類所必須嚴正面對的挑戰。自1994年國際人口發展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2002年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到2005年的世界高峰會(World Summit)上,女性都被認為是促進永續發展的要角,而 2008年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召開的第52屆大會中,更將「氣候變遷的性別觀點」列為年度新興議題,在在都突顯出女性在氣候變遷時代不容忽視的角色。

氣候變遷對女性造成的衝擊
開發中國家

世界貧窮人口中有70%是女性,而氣候變遷不僅會加劇貧窮和不平等,對愈邊緣弱勢的族群更會造成愈大的衝擊。聯合國婦女基金會(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Fund for Women)1指出 ,災難對女性帶來的衝擊經常比男性更大,女性由於社會和服裝方面的壓抑,及生存技能的缺乏(游泳、爬樹等),讓女性在颶風和洪水的死亡率比男性高出許多,約為男性的14倍,而由於經常身為照顧兒童、病人和老人的角色,更讓風險增加。研究並顯示,女性在日常生活的性別平等,與她們的災害存活率有很強的關聯性。此外,在發展中國家,取水與運水通常屬於婦女和孩童的工作,氣候變遷所造成的乾旱與資源短缺,使她們的任務加倍艱鉅,能花在教育或其他經濟政治活動的時間也因此減少。在某些戰亂地區,更可能導致她們在長途跋涉尋找資源的過程中面臨暴力危機,例如非洲蘇丹達佛地區的西部與南部,近500名婦女中就有82%在進行日常活動(取水或找尋燃料)時遭到強暴。

已開發國家

氣候變遷對女性的衝擊不僅限於開發中國家,例如2003年發生在歐洲的熱浪造成了兩萬人死亡,而其中70%是女性。而2005年重創美國的卡崔娜颶風,也擴大了原本就存在的性別不平等,風災三年過後,仍有許多女性災民無法就業、享有足夠的教育與醫療資源,甚或遭到家庭暴力。

氣候變遷對女性造成各層面的衝擊資料來源:婦女環境與發展組織(WEDO),2008
女性推動變革的影響力

女性雖然在氣候變遷中經常是被動的受害者,但在決定居家生活對氣候變遷作用影響,以及領導低碳的生活方式方面,女性則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已開發國家女性的飲食習慣,通常比男性的排放更少溫室氣體(少肉食),更常搭乘大眾運輸,也同時是重要的教育者、變革推動者,以及消費族群。根據去年一項美國的研究2指出,該國85%的總消費行為是由女性所進行的,而一項英國的調查報告3也顯示,在有選擇的狀況下,選購綠色商品的女性比男性多了12%,而特別注意品牌企業的環境衝擊的女性,也比男性多了10%。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女性佔政府與國會席次較高比例的國家,例如北歐各國,相對比其他國家通過了更多的環保法規與協定4

自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到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性別意識的觀點都不曾在文本中顯示。而儘管各民間團體的呼籲,性別觀點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依舊缺席。女性除了應更積極參與各級環境決策以外,不管在區域、國家與國際等層面都需建立相關機制,評估發展與環境政策對女性的影響,才能擬定有效的防災、救災政策。目前眾多環境與婦女團體都大聲疾呼,訴求2010年底於墨西哥舉行的COP16會議,能通過一份真正具有性別意識敏感度的文件。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的資訊,2006年台灣的「性別權力測度」(Gender Empowerment Measure, GEM)在109國中排名24名,而女性在國會席次佔三成的比例,相較於新加坡(24.5%)、韓國(13.7%)、日本(9.5%)等亞洲臨近國家都高,可見台灣女性對政治與經濟的決策權已逐漸有其影響力。2009年八月,臺灣才剛經歷一場氣候災難的重創,在莫拉克颱風的摧折下,臺灣開始重視「氣候難民」的影響。可以預測的是,在氣候變遷的時代,類似天災的再度發生將難以避免,而在未來相應的減量(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的計畫中,性別觀點的納入更不容忽視。因此本會特於2010年3月8日婦女節舉辦此活動,擬邀請企業、政府、學界與非營利組織等傑出女性與其他代表蒞臨現場,促進各領域間的對話交流,期望讓更多民眾開始關注氣候變遷與性別意識等議題,並採取行動保護環境。

註解2:WIPP/WCEE Women’s Survey on Energy & the Environment (2009)
註解3:Emap Advertising, “The Inside...on the Environment” panel (Feb 2007)
註解4:Norgaard and York, Gender Equality and State Environmentalism, Gender& Society, vol 19, #4TPTP(2005)
聯合國婦女基會金

聯合國婦女基金會於2009年所提供之婦女與氣候變遷相關數據資料,由本會翻譯全文如下:
(資料來源:http://www.unifem.org/partnerships/climate_change/facts_figures.php)

氣候變遷預計將強化貧窮和不平等現象。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指出,對社會造成的衝擊將取決於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如年齡、社經階級、職業與性別。世界上最貧窮的居民將受到最嚴重的打擊。舉例來說,非洲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估計為已開發國家的 500倍,即使最貧窮的10億人口只佔了世界碳足跡總和的3%。

農業和糧食的安全危機
  • 婦女貢獻了高達80%的農業勞動力(主要是小農場),並依地區不同生產45-90%國內的食物供應。
  • 有些農民已必須面對異常的降雨量和氣溫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尤其是更缺乏適應力的小農們。在非洲,氣候變遷帶來作物的產量變化,而因此受到衝擊的女性比例從剛果的73%到布基納法索的48%不等。
  • 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婦女而言,這種安全危機因相對缺乏資產與耕地而加劇,而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缺乏耕地所有權。全球婦女擁有不到2%的總財產。在許多國家,不到10%的婦女擁有自己的土地所有權,這限制了她們資源與危機期間信貸的取得。
  • 改革仍須努力。一項為五個非洲國家小農貸款的計畫數據指出,女性獲得男性小農不到10%的信貸。
  • 砍伐森林使這些情況惡化,由於許多農村婦女依靠非木材森林產品換取收入、傳統醫療、糧食短缺的營養來源,及植物多樣性的種子庫,以獲得在種植條件不斷變動時的替代作物。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婦女及其社群的營養、健康與生計都是一種威脅。
  • 更沉重的家庭負擔
  • 目前,估計有12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只有58%生活在步行30分鐘內能取得安全飲水的地方,而只有16%有家庭用水。
  • 在發展中國家,取水與運水通常是婦女和兒童的工作─一個在乾旱地區每天需花許多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任務。在非洲,取水─包括徒步到水源、有時為取水而等候、並返回,平均需耗費半個小時。
  • 取水將因全球暖化而變得更難以承擔,更多的地區即將因不穩定的降雨量、冰川融化與海平面上升而面臨缺水。住在海岸線100公里內的居民─意即世界三分之一的世界總人口─將會受到更嚴重的衝擊,由於這些地區的沿海飲用水源最容易受到鹽份增加的影響。
  • 由於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取得水和能源,能花在教育或其他經濟政治活動的時間減少也因此減少。目前全世界沒有就學的兒童已有大多數是女孩。
  • 為了取得水與能源而更長途地旅行,也可以導致婦女和女童遭受暴力的危機。尤其是戰區裡或附近地帶─這些地區往往還有當地自然資源惡化等附加影響。在Darfur州的西部和南部,近500名婦女中有82%在進行日常活動時遭到強暴,例如收集水源、木柴或茅草。
  • 因水旱災造成木柴或其它生物燃料的短缺─預計將因暖化而加劇─會增加婦女的工作量。目前有2.4億人口仰賴生物質為燃料煮食與供暖,因而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同時加劇全球暖化。
  • 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保障婦女取得再生能源技術的政策和計畫,已證明由於逐漸不使用生物質為燃料,可以減少森林砍伐,並創造了提升生活水準、淨化室內空氣品質、改善整個家庭的健康狀況等共同效益。
  • 在決定居家生活對氣候變遷作用的中立性,以及領導低碳的生活方式而言,女性往往扮演著中心角色。已開發國家女性的飲食習慣,通常比男性的排放更少溫室氣體(少肉食),也更常搭乘大眾運輸,以及在有選擇的狀況下更常選購綠色商品。
  • 健康與生命的風險增加
  • 2004年至2006年間,70%的自然災害發生於世界上大多數最脆弱的人口居住地─亞洲、太平洋地區、非洲和中東。
  • 在物資短缺與食物價格上漲的時代─預期將因氣候變遷而強化─已證實由於各種社會限制和不平等現象,婦女和女童的健康狀況變得比男性更為衰弱。例如在印度,相較於男孩,降雨量的減少更密切地與女孩的死亡率相關。
  • 婦女和兒童特別容易受到某些疾病的威脅,如瘧疾和痢疾,也將隨著氣溫升高而流行。在某些地區,痢疾預估將於2030年前將攀升10%,而隨著溫度升高攝氏2至3度,瘧疾的比例也可能增加3%至5%。
  • 缺水也與疾病的增加相關,尤其是兒童和老人。由於珍貴的水資源使用於飲用和炊食等更迫切的需求,衛生習慣通常因此犧牲,這包括痢疾的增加─發展中國家兒童死亡的一大死因。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幾乎有一半的城鎮居民已經因為用水和衛生設施的不足而受害於各種疾病。
  • 此外,女性的日常生活的性別平等,與她們的災害存活率有很強的關聯性。女性死於自然災害的可能高達男性的14倍,貧窮和醫療衛生的不足使這些風險增加。
  • 案例研究表明,公眾恥感、社會和服裝的壓抑,以及生存技能的缺乏(游泳、爬樹等),讓女性在颶風和洪水的死亡率比男性高出許多。而且女性往往是照顧兒童、病人和老人的角色,因此更是讓風險增加。
  • 女性更常被發現住在結構薄弱的建築物裡,這些建築物因為土石流和其它相關的氣候災害,有較高倒塌的風險。由於相較於男性,她們容易聚集在社會價值較低的地方─例如市場攤位、學校和簡陋的棚屋。
  • 活動訊息
  • 活動日期:2010年3月8號上午(婦女節)。
  • 活動地點:倉庫藝文空間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34號3F (忠孝東路vs八德路口,彩虹3C資訊廣場樓上)
  • 費用:免費參加。
  • 交通方式:
    捷運:忠孝新生站一號出口,步行約兩分鐘
    公車:站牌
    <忠孝國小>202、212、212(直)、232、232(副)、262、299、605、605(副)
    <忠孝新生路>109、214、214(直)、222、222區、226、280、280(直)、290、505、642、643、665、668、676、72、72(直)、松江幹線、松江—新生幹線
    <台北科技大學>257、276
  • 議程
    時間 講題 講者
    08:30-09:00 報到
    09:00-09:05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開幕致詞
    09:05-09:35 講座: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女性的生活
    主講人:
    臺大實驗林管處長王亞男教授
    09:35-10:25 論壇
    1. 女性與防災、救災
    2. 女性與環境教育
    3. 女性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之影響
    主持人:
    臺大實驗林管處長王亞男教授
    與談人:
    臺灣紅十字會副祕書長林秀芬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河清教授
    環境分析學會理事長凌永健教授
    10:25-10:40 中場休息
    10:40-11:10 講座:
    女性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力─推動變革的潛力股
    主講人:
    臺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曼麗
    11:10-12:00 論壇
    1. 環境政策制訂的性別意識
    2. 企業參與社會公益的性別考量
    3. 女性在日常生活帶來的改變
    主持人:
    臺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曼麗
    與談人:
    新竹市議員張祖琰
    國泰人壽行銷總監鄭玉雲處長
    婦女權益促進基金會研究員盧孟宗
    12:00-12:30 交流時間
    聯絡人:(02)23211155#21 林紹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