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已廣為人知,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及維持國家的永續發展,低碳發展已被許多國家認定為是一個「新工業革命」,尤其在能源無法獨立自主的臺灣,99%的能源仰賴進口,並且人均碳排放也名列世界前矛,節能減碳政策的推行可說是刻不遲緩。臺灣雖然是較早提出氣候法案(2006年「溫室氣體減量法」)的國家,然推動的進度極為緩慢,歷經4年,仍無法完成立法,因應氣候變遷之政府體系也龐雜未明,致使許多環境及經濟上的優勢漸漸消失,頗為識者所憂慮。

本次交流講座邀請的講者郝慰民博士,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 (IPCC)首次發表之氣候變遷報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與其他十二位同僚以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分享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現為美國農業部林務局密蘇拉火災與森林實驗室負責人,投身森林大火對溫室氣體影響近20年。以其經驗,對於聯合國氣候變遷政策之形成過程與方法必有深刻之瞭解。

爰此,本會邀請台灣之光郝博士來台舉辦講座,促進各領域間的對話交流,並拜會行政院溫室氣體減量召集人朱立倫副院長、台北市長郝龍斌與台北縣長周錫瑋等鈞長,希望藉助其學術成就與國際氣候政策參與的經驗,協助政府與國人制訂政策與行動之參考,並提升我國之氣候變遷認知與決策之品質。

 
     
   
 

1.創立緣起

1979年於日內瓦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上,科學家提出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導致地球升溫的警告,氣候變遷首次成為議程上一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1988年於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氣候變遷對全球安全的意義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anging Atmosphere: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Security)上,科學家們認為,地球氣候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由人類不斷擴大能源消費等活動所造成,世界經濟發展、人類健康將受到重大威脅,會議呼籲各國立即通過政治行動來著手制定防範因應措施。

氣候變遷為一個複雜並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決策者們需要有關氣候變化成因、其潛在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可能的對策等客觀之訊息來源。因此,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與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於1989年合作成立一附屬於聯合國之跨政府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專責評估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目前有194個會員國,均來自WMO及UNEP會員國,各政府都有一名聯絡員,負責協調該國與委員會相關的活動。

2.委員會性質

IPCC本身不從事研究也不監測與氣候有關的資料或其他相關參數,其作用是在全面、客觀、公開和透明的基礎上,透過仔細審閱和已出版的科學/技術文獻,定期對世界上氣候變遷的認知現狀進行評估,包括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現象、其潛在影響以及減緩和適應方案相關的科技和社會經濟資訊等。在認為有必要提供獨立的科學資訊和諮詢意見的情況下,委員會也撰寫關於某些特定主題的「特別報告」和「技術報告」,並透過制定《國家溫室氣體清單》(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的方法學,以供UNFCCC締約方準備各自國家訊息通報時使用。

3.組織架構

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和一個專題組,其中第一工作組主要負責評估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第二工作組則評估社會經濟體系和自然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氣候變化正負兩方面的後果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選擇方案;第三工作組負責評估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並減緩氣候變化的選擇方案;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專題組則是負責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計畫。

每個工作組和專題組都有兩名聯合主席,各來自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其下設一個技術支援組(Technical Support Unit)。

4.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IPCC自成立以來發表了四次正式的評估報告,對持續推動國際氣候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於1990年發表,報告確認了對有關氣候變遷問題的科學基礎。它促使聯合國大會作出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決定。該公約於1994年3月生效。

《第二次評估報告》於1995年提交UNFCCC第二次締約國大會,並為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會議談判作出了貢獻。

《第三次評估報告》於2001年提出,包括三個工作組的相關「科學基礎」、「影響、適應性和脆弱性」和「減緩」的報告,以及側重於各種與政策有關的科學與技術問題的綜合報告。

2007年提出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溫上升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可能性超過90%。人類行為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對自然系統造成了衝擊,導致資源短缺,威脅全球逾十億人口。氣候變遷已不只是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更廣泛地影響著政治、經濟、社會與國家安全,各國除了要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也需要對氣候變遷的適應措施有更多了解,以及早找出因應對策。

儘管IPCC所為報告係屬於氣候變遷相關之科學議題,但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認為IPCC以「對於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努力建構與傳播相關知識,並為因應變化所需採取的措施奠定了基礎」,乃於2007年宣布,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IPCC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以表彰其對人類和平所帶來的貢獻。

IPCC的成就與其報告之影響力,受到全世界的重視與矚目,不言可喻。

IPCC官方網站:www.ipcc.ch

 
     
   
 


美國農業部林務局 密蘇拉 森林火災化學實驗室負責人

1.教育
哈佛大學工程應用科學院博士,主修大氣化學,1986
麻省理工學院食品營養學系所碩士,主修毒理學,1981
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所碩士,主修化學海洋學, 1979
輔仁大學化學系學士,1976

2.傑出事蹟摘要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 (IPCC)首次發表之氣候變遷報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分享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
2008獲12家在大陸、香港、東南亞、美加及歐洲地區富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選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十二位華人之一。

3.專業學術團體
a.專業學術團體成員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1981–present
空氣與廢物管理協會,1991–1994
瑪賽科學研究會(Sigma Xi),1979–present

b.專業學術團體經歷
美國太空總署(NASA),北美碳計畫成員, 2004–present
美國太空總署,土地利用變化科學團隊成員, 2000–2007
美國太空總署暨環保署審查小組成員,2005 and 2007
美國太空總署,地球觀測系統評審小組成員, 2000–2003

 
     
   
 

郝慰民博士專題講座講題:變遷中的氣候─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觀點

摘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在過去160年間(尤其是1950年以降),全球與區域性的氣候已變得更溫暖。本次講座將探討:
-世界不同區域的溫度上升
-除了二氧化碳以外,還有大氣中微量氣體和氣懸膠的幅射力
-大氣中化學成分的未來趨勢
-大氣中微量氣體和氣懸膠的來源 (著重於火災探討)
-火災發生於歐亞大陸的影響
-未來氣候與景觀變遷對火災排放物和空氣品質造成的衝擊
1) 5月3日行政院拜會副院長
地  點: 行政院
議  程: 16:00 - 16:30 拜會副院長
2) 5月4日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演講暨記者會
地  點: 台北市政府
講  題: 「變遷中的氣候─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觀點」
議  程: 09:30 - 10:00 專題演講
10:00 - 11:00 記者會
3) 5月5日台北縣政府拜會縣長/專題講座
地  點: 台北縣政府6F大禮堂
講  題: 「變遷中的氣候─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觀點」
議  程: 13:30 - 14:00 拜會縣長
14:10 - 15:00 專題演講
15:00 - 15:30 意見交流

 
     
   
 
  • 拜會行政院朱立倫副院長
  • 媒體餐敘講座
  • 與郝龍斌市長對談
  • 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講座
  • 市政會議
  • 與市長合影
  • 拜會臺北縣長周錫瑋
  • 臺北縣政府專題講座
  • 臺北縣政府專題講座民眾參與踴躍
  • 臺北縣政府專題講座提問交流
  • 與縣長討論環境議題
  • 於本會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