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34期:給生物多樣性公約多一些關注

EQPF Writers

2014氣候變遷高峰會上的生力軍--企業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UN?Climate Summit)於9月23日落幕,相較於遠大的目標或華麗的口號,今年的首次氣候高峰會導入更多外部力量、並且針對各領域減緩氣候變遷的目標提出具體且已付諸執行的計畫。

本次高峰會最大亮點,便是企業參與簽署承諾書:私人企業響應並且簽署宣言,同意被課予碳稅,且承諾抑止毀林。?

碳稅或碳權自京都議定書通過以來,一直面臨嚴峻的挑戰,碳價不斷屢探低點。此次,超過1,000個企業簽署「世界銀行倡議」(World Bank Initiative) ,支持政府訂定碳稅。從工業、能源到交通相關產業,甚至包含投資者,總共超過24兆的資本額。若能讓碳價擴張到這樣的規模,則可以在支持乾淨能源和低碳發展的同時,讓企業有更多彈性研發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

將近40個企業承諾2020年減少一半森林的損失,並在2030年前完全終止毀林,包括拒絕毀林的商業行為並且投入造林工作。最令人振奮的是世界上三大棕梠油公司承諾不採購砍伐森林的供應商商品。促使企業不僅投入資源,並且簽署承諾宣言的,是希望消費者滿意的動機,批發零售商龍頭聯合利華(Unilever)的執行長表示,「消費者發出明確的訊息給企業,他們不希望他們的購買行為刺激毀林,而現在,企業正式回應」。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特別呼籲更多且更大膽的氣候變遷政策應該被採用,以期順利推動2015年巴黎氣候變遷綱要公約(COP20)擬推出的新氣候策略。?

目前新公約的進展遲緩,2013年華沙COP19的會議中,發展中國家、已開發國家和非政府組織在各國溫室氣體減排標準上爭議不休,發展中國家強調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他們並非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兇手,因此不應被強制地要求「承諾」減排量,最終,將協議上各國的減排「承諾」(commitment)改為「貢獻」(contribution)後,才讓會議結果有共識。並且各國必須在2015年第一季(三月)前提出「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的減排目標,以利年底的巴黎會議新公約的誕生。

如今,新的生力軍加入,不論是已經屬於較少資源消耗的企業,如銀行業,或是以消耗自然資源賺取商業利潤的企業,如石油或批發零售業,在2015巴黎新氣候公約籌備、模擬兩可似無進展之際,紛紛明確表態參與和投入,氣候變遷的行動正在化敵為友,朝向一個正面循環方向。

誠如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開幕影片,從綠色能源的展望開始,到摩根費里曼的旁白:「我們必須停止因恐懼而對自然警示的視而不見,我們要學會共同面對這些問題,努力尋求解決的方案,並建立必要的夥伴關係,讓我們從今天起,停止互相指責,共同開闢一道新的道路」。

2014聯合國氣候高峰會開幕影片:世界因你而不同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希望為巴黎COP20氣候新公約談判鋪路(UN Photo/Evan Schneider)

辦公大樓、溫室效應與環境殺手

玻璃透明而澄淨,因此被運用在我們的居家空間中,讓我們在室內也得以窺見外面的陽光和風景,試想若住在一間完全沒有窗戶的房子裡,定會讓人覺得如坐針氈。

1851年5月英國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就是利用玻璃建造了號稱「水晶宮」的巨大封閉式建築,,讓各界大為驚嘆。玻璃建築儼然成為象徵進步的建築。

像水晶宮這樣由玻璃構成的建築,是否讓人聯想到溫室呢? 1950年代玻璃帷幕由歐美開始應用於建築大樓上,其中一個理由是為了讓處於溫帶的建築,可以在冬天時藉由保留從太陽而來的熱量。換言之也就是利用了溫室效應的原理,希望能進而節省冬天裡暖氣所需的能源耗用。?

台灣在發展上,一直都以歐美為仿效的對象,象徵城市樣貌的建築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身在亞熱帶的人們,難道也需要住在溫室中嗎?

70年代能源危機時,歐美國家已經發現了玻璃隔熱效果很差,冬季的暖氣因此大量逸散,而暖氣正是建築物最耗費能源的部分。在亞熱帶的台灣狀況更堪慮,玻璃帷幕大樓即使貼上隔熱紙,仍無法完全阻擋冷氣流失。?

全玻璃帷幕大樓甚至有建築「能源殺手」、「環保剋星」之惡名,因為它大面積的透明開口會引進大量日射熱,使得空調尖峰負荷劇增。這也使得玻璃大樓內的環境也較一般大樓更形惡劣。例如,曝曬於烈日下的大樓玻璃表面溫度有時高達攝氏50∼60 度,即使溫溼度感知器可設定在舒適值範圍(如攝氏 22∼26 度、溼度 50∼60%),但室內分布懸殊的輻射熱,常使室內的實際溫熱感覺有如在冷氣房內面對烤箱一般,令人不適。

再者,因玻璃大樓的空調控制較不穩定,常會造成部分空間焦熱如焚而部分冰凍如寒天,這一溫度環境很容易使室內人員的血管肌肉急遽放大縮小,甚至造成長期筋骨酸痛、體虛氣弱的冷氣病。

這些困擾著現代人身體的疾病,主因竟可能是我們的辦公室,而這一切只是為了辦公大樓閃亮的外表。
除了對室內的人們,玻璃帷幕對室外的人們也有著衝擊,高雄美麗島捷運站出入口「祈禱」公共藝術,其捷運曲面玻璃帷幕經太陽反射造成光害,已經到了嚴重影響商家生計的狀況,甚至造成周圍不動產價格一落千丈,空屋率居高不下、店面租售乏人問津。?

除了對人類之外,玻璃帷幕大樓對自然生態的衝擊也很大。2013年鳥類團體「紐約市奧都邦學會」(New York City Audubon)曾指出每年估計有數以百萬隻候鳥飛經紐約市;總共有9萬隻鳥會因撞擊位在牠們大西洋飛行路徑上的建築物而死亡。

候鳥在經過持續10小時、長達200哩的夜間飛行後,可能會以30哩時速撞上建築物。而每天撞擊死亡的高峰期在清晨左右,因為此時樹林和雲朵會映射在大樓玻璃上。 台灣也曾發生過屬於保育類的大冠鷲一頭撞上玻璃帷幕掉落地面的案例。?

為了閃閃發光的外表,犧牲珍貴而美好的小生命,難道是值得的嗎?

如果我們對建築的美感還停留在當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年代,認為水晶宮一般閃亮的建築才叫作高科技和進步的話,那我們的全罩式玻璃房屋不但讓我們看不見飛鳥及大自然,還會讓我們離這一切都越來越遠。


進步的象徵? (UN Photo/Paulo Filgueiras)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