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74期:注定失敗的環資部

法律可以讓環境更好

注定失敗的環資部
一、環資部組改改了什麼?

    行政院在五月通過「環境及資源部組織法草案」,下轄七個次級機關,包括中央氣象署、水資源保育署、森林及自然保育署、水土保持及地質礦產署、毒物及化學物質署、環境管理局、生物多樣性及森林保育研究所。



    被整併的機關包括: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署
  • 經濟部水利署一分為二,水資源保育業務會分家到環資部(→水資源保育署),涉及開發的水庫、下水道等工程,還是留在經濟部掌管。
  • 農委會水保局+經濟部礦務局→水土保持及地質礦產署
  • 林務局則是將林業經濟以外的項目,劃分給環資部;林業試驗所部分業務劃歸環資部,組改後農業部還留著林業試驗所名稱,農委會表示,未來農業部有「林產司」,保留林業試驗所名稱,是因為林業生產、公私有林的經營輔導,還留在農業部,因此需要林業試驗所,但原先「林業試驗所」有關集水區、保育有關的都移撥到環資部,所以環資部未來設有「生物多樣性及森林保育研究所」,就是承接相關業務。
  • 生物多樣性及森林保育研究所
  • 內政部留住國家公園,被質疑環資部無法延攬統籌全台環境生態。
二、組改可以回應台灣的環境問題嗎?

    看環資部組改,不能被「天下第一大部」之類譁眾取寵的媒體詞彙誤導,我們要看的是新的組織有沒有實際效益,以環資部來說,要問的就是:能不能讓環境更好?

   
台灣迫切的環境問題至少包括:
  1. 從中央到地方,嚴重欠缺環境治理、永續發展思維,決策傾向不利未來世代;
  2. 空氣品質惡劣,溫室氣體排放高居不下;
  3. 山區及水源保護區超限利用;
  4. 變色的河川;
  5. 失控中的事業廢棄物;
  6. 違法農地工廠氾濫;
  7. 遍佈來自工廠、農藥的毒性化學物質與環境賀爾蒙;
  8. 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屬汙染;
  9. 盜採砂石;
  10. 濕地持續減少;
  11. 海陸生物多樣性逐漸流失等。
    我們必須悲觀的認為,改組後的環資部恐怕仍然難以回應這些問題。原因無他,這是台灣民主化至今一直無法突破、甚至日益加重的困境: 「政治力凌駕法治力」。
 
    成立於1987年的環保署,從頭到尾就是一個管線末端的警察,污染與國土破壞的上游不只企業與違法者,還有整個國家支持,「官小位低」的環保署又能奈何?30多年來不論數百個環保法規定下如何富麗堂皇的目標,在國家追求GDP的前提下,環保署都只能投鼠忌器,甚至沆瀣一氣,同流合污了。
 
    例如,
《環境基本法》被環保署親自宣告為「綱領性、宣示性之法律,不能作為地方法規訂定之依據」,自我了斷;《環境影響評估法》的尊嚴被中科三期「停工不停產」踐踏得一敗塗地;《空氣污染防制法》被一紙「公私場所採行低污染性氣體燃料發電之電力設施或接收設施經審查核可之行為,免依空氣污染防制法處罰」公告戳開一個大洞;《廢棄物清理法》放任有害廢棄物用「產品名義」棄置農田;就地合法的違規農地工廠無情地嘲諷著《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現在,
即便從環保署變成環資部,這樣的困境本質改變了嗎? 並沒有。拼裝車式的整合下,同樣的人做著同樣的事,只是換了一個長官而已,真正的環境決策者—行政院/總統府,並沒有換上「環境優先」的頭腦,台灣的法規邏輯也沒有徹底改變過。例如很多環保法規要求環保署會同、會商經濟部後才能做決定,但倒過來,從未聽過經濟部的法規要會同/會商環保署意見的。此外,環評法明文規定的「政策環評」乃節制行政院開發政策的最重要工具,但從來沒有人理會它,即便是非核家園、532能源政策(50%燃汽、30%燃煤、20%再生能源)此類可能徹底破壞空氣品質與減碳承諾的能源政策,也沒有人提過要做政策環評。
 
    這是我們對環資部不抱期待的原因,因為
問題根本不出在這些二級機關,而是缺乏一個機制去節制/評量國家的大開發思維。這個機制可能是政策環評,也可能是一個獨立機關,例如環報71期介紹過的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CCC),就有責任對國家的減量目標/執行成效進行評價與建議。少了這些外部機制,在行政一體的架構下,環保署或環資部都只是行政院的手腳,當國家整體發展方向是要蓋火力發電廠、開發高山道路、讓農地工廠就地合法(講到這裡,惡質的立法行為也應受到約束)的時候,環保部門也只能配合執行。如此一來,循環經濟當然只能彌留在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末端層次,而不能上溯到源頭使用的原料與能源,以及對待自然資源的方式。
 
    最後,我們建議參考日本的環境省組織設置「環境健康署」,就全台灣化學物質、公害污染對國人健康、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站在防患於未然的預警角度,進行實態調查,並追蹤國際管制動態,作為施政、立法、管理的重要依據,也讓人民知道所處環境的健康風險。這是國民健康署應該做而未做的,本次環資部改組也沒有趁機建立環境治理最基本的科學基礎,可預見未來的環資部恐怕還是一個「人治」的部會、不專業的部會。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