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95期:以自然權利捍衛民主

狐狸與刺蝟專欄

環境正義論

說環境正義源自美國,應該是一種訛傳。就像說解放黑奴是從美國開始完全錯誤一樣。事實上,所謂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或者是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的『兩人權公約』均與環境『權』無涉,環保署出版的『環境正義給我的十堂課』的序言中卻誤以為環境權、環境正義跟兩公約相關,實在是一種誤解、甚至是誤導。
 

前述書籍對於環境正義的定義語焉不詳。「環境正義乃是人類不分世代、種族、文化、性別、經濟或社會地位,同等享有安全、健康及永續性環境之權利,永續環境屬於每一個人與社會群體,其是探討如何有效保護環境權利的平等,並保障弱勢族群、建立資訊公開及參與機制及維護人類與環境共生共榮,且如何減少在國家、國際間及世代間,因不平等關係所導致的不平等環境。」似欲以傳統的平等權概念界定環境正義的內涵。

事實上,正義是個老話題,加上『環境』兩個字只是更凸顯正義所要指涉的對象不只是人,更多是自然、是我們周遭的生活條件或者某種健康的失去與自由的淪喪。在美國黑白種族意識型態壁壘分明的歷史情境下,美國的環境正義問題,以種族為切入,不難理解,也符合實際。但過度地將環境問題種族化是不是真的符合正義的意涵?有待商榷。不客氣的說,應該相距甚遠。蘭嶼核廢料的問題多少帶有點美國式的環境種族主義色彩,但若透過實證則事實又不全然如此。種族不平等與環境不正義的辯證要更細緻、更可溯源、更司法可訴。

探討台灣的環境不正義問題,通常是從環境的不利益切入,例如,焚化爐、垃圾掩埋場、國家公園等等。這些環境不利益的場址選擇(Local Unwanted Land Uses, LULUs or Not-In-My-Back-Yard, NIMBY),也就是環境決策的動機、過程、決定不透明以及相關配套措施不足,備受質疑。但是,要注意的是,所謂環境不利益的前提假設與檢視如果是正義理論的適用基礎,那麼隨著時間以及觀念的轉移,甚至是程序上的轉正,一個看似環境不利益的『決策』,是不是一定會成立?掩埋場、垃圾焚化廠或者是其他環境實驗設施,就一定會帶來環境正義的爭論嗎?主張無污染或零風險的環境正義,其實有點烏托邦,意思等於不要發展、不要在任何人的後院、不要在地球上發展;(Not-In-Anybody’s-Back-Yard, NIABY or Not on the Plant of Earth, NOPE)談正義也不能遺忘犧牲的道德情操,無道德無正義。因此,環境正義不能僅僅依據表面的情狀遽下斷言,還要考量其他因素。

台灣的環境正義問題,如果要從既有的經驗中歸納得出自己對於環境正義的理解與定義,最好是從環境的本體開始,再談正義對於環境的回應或補充,才不會失諸偏頗。

『十堂課』本身對於環境的定義流於空泛。自然環境、人為環境、人的環境的區分未能掌握,即使想要以法律規範的視野加以審視,也無法釐清各該範疇的法規範何在?是否有規範之可能?一語帶過式的論述方式,實在不宜成為官方版本的參考資料,除非還是將環境正義當作是「宣言式」的文本,而不是落實在具體生活的方針指南。如果我們對於環境正義的理解還停留在『舊』的思維下:亦即有鄰避設施就不好,連自主決定都不行(歡迎到我家設置核廢料儲存場之類的),這樣的思考邏輯實在是落伍的,也淪於一種絕對命題,讓環境正義本身變成無可爭辯的化身。因此,我們要提出逐臭現象(Coming to the nuisance)以及放在我家後院(Put-In-My-Back-Yard, PIMBY)
逐臭或在我家後院(屏蔽),牽涉到的是默示同意與明示同意的差別,展現的是道德上的高度,在規範上應該有不同的處理。環境正義不是某人、某黨、某時、某地的絕對價值,至少就意思自主與自由的角度來看是如此。就跟人的生命權也不是絕對的價值,否則怎麼對待戰爭?怎麼看待剝奪自己生命或者幫助別人剝奪生命的國家行為或個人行為?從司法訴訟的實務角度,以環境正義為訴因,提起訴訟者,必須證明違反環境正義,如果將環境正義種族化、絕對化,也不利於這樣的司法解決手段。

環境正義問題不是一般環境公害的法律終局處理。事實上,處理環境公害的法律不足、不備才是涉及環境不正義的體制問題,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此與過去環境正義的論述傾向絕對化、種族化、一般化、烏托邦化恐怕非常有關連。造成政策與法律兩者皆有不知所云之憾。從回溯或者只能往後補救來解決環境不正義的問題都是可能的選項。除非有幾乎完全的證據證明不利,否則拆除的情況不輕易發生;但補償損失、有限監控(含)、公開資訊、善盡溝通責任等,也要彈性運用得宜。『十堂課』所呈現的似乎是一種微弱而不清楚的環境正義觀,且在尚未釐清環境政策所涉及的決策與道德倫理爭辯之前,就囫圇吞棗地以『理論』強壓『實際』,導致許多環境問題懸而未決,甚至持續惡化,就是因為光有『環境正義』的名詞不足以成就優質的環境,光是以正義尺度強對所有環境問題相繩,也一樣成就不了具有正義的環境。


總之,人的品質到哪裡,環境正義的極限就到哪裡。聰明的人啊,不要輕易被正義、環境正義所騙啊!!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