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70期:氣候正義與全球行動

說樹人

另一種愛樹的方式
棺材,或許是人們加工製作歷史最悠久的木製品之一。

早自春秋戰國時期,《周禮》便律定為王者三槨兩棺;諸侯二槨兩棺;卿一槨兩棺;士一槨一棺;庶人僅能一棺無槨或無棺無槨。

「棺」是裝斂大體,「槨」是棺材外的套棺,木材則是最普遍的材料,從棺材、棺槨等字的部首都是木字邊便可想像。

面對親人的離去,悲傷之餘也多會希望親人在來世能過得更好,厚葬風氣漸起。戰國思想家墨子《墨子:節葬》一段即記載了當時崇奢的社會風氣:「王公大人有喪者,其棺槨必厚;必大棺、中棺、革闠三操,璧玉即具」;墨子因此認為厚葬久喪會使國家貧窮、人民寡少、政治混亂,必須加以廢除,倡導應簡葬,為君者應效法前代聖王「棺三寸、足以朽體」。

今日看來,
墨子一言或許是最早提倡環保、綠色喪禮的先行者

由於棺槨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厚葬也意味著森林大量砍伐與損耗,《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曾記載,東漢中山簡王劉焉死後,竇太后等為其大修墓塚,據聞「發常山、鉅鹿、涿郡柏黃腸雜木,三郡不能備,復調餘州郡工徙及送致者數千人」,可見其奢華與帶來之林木浩劫。

這裡的黃腸指的是柏木,因柏木黃心、色如腸而得名,是古代人眼中的上好木材。從春秋到漢代,「黃腸題湊」可是當時最潮、最流行的奢華入葬形式。

「黃腸」指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顏色(柏木黃心),「題」是額頭,也就是樹頭,「湊」則是聚集起來的意思;「題湊」合指為一種木頭內向,設在棺槨外面的木結構,也具有保護棺槨的功能。

最早黃腸題湊和玉衣、梓宮(梓木棺材)、便房(墓中供坐休息房間)、外藏槨(從葬品置放空間)為帝王御用,皇親高官只有承蒙天子御賜才能使用,但隨著時間流逝,有權財者開始僭越禮制,對森林資源產生更嚴重的消耗。有機會前往中國的朋友,在北京大葆台西漢墓、石景山區老山漢墓、江蘇高郵天山漢墓等處,就可以一窺黃腸題湊這種特殊的墓制形式。

那麼,黃腸題湊究竟有多誇張呢? 如北京大葆台西漢墓,使用柏木心高達15,880根,木牆南北長15米,東西寬10米,高達3米。這些來自深山品質的林木,造制考究,從山上砍下運送至墓地,千里途中如有毀損便棄之不用。在古時交通運送不易的情況下,背後的耗損與人物力消耗想必甚鉅。

所幸,還是有明君注意到這類問題。例如建立東漢,史稱光武中興的漢光武帝劉秀,便曾下昭提倡簡葬,其後歷經明帝、章帝持續推動,厚葬風氣才逐漸減輕。諷刺的是,到了東漢中後期墓葬的形式也開始轉變,石棺開始流行,這也可能跟林木過度消耗,黃腸不再容易湊起來有關。

以一座森林為代價的墳墓大概不太容易再出現,但現在,喪禮的形式還是有很多討論空間。像是香港早於2006年便開始推廣環保紙棺材,更有社會企業環保生命推出可再使用的精美木棺材(外棺),內置紙質內棺,鼓勵更多民眾接受;2013年英國推出公平貿易棺材,利用竹子與柳樹條編織為棺材,於孟加拉生產,販售所得部分用於建設社區、開辦學校、加強當地醫療等。
喪禮的意義從單純利己邁向利他,這或許也是一種文化的改變。


漢代「黃腸題湊」的棺葬形式。圖片來源: http://www.ifuun.com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