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67期:實施23年,環評法2.0該何去何從?

狐狸與刺蝟專欄

法律人的未來

當上律師或法官之後,才知道「魔鬼代言人」與「天堂沒有法律人」,不是空話,是律師與司法官執業的誘惑與代價。


有一次演講的時候,一位法律系大三的學生苦惱的告白:老師,讀了三年法律,我愈來愈不清楚將來要做什麼,您能告訴我嗎?言猶在耳,心裡不免一沉。
 
坦白說,考上律師、司法官之前,沒幾個法律系學生知道自己在星球上的座標位置,整天渾渾噩噩,直到畢業,春夢乍醒的,算是幸運兒。
 
以前看到電視、電影裡的律師、檢察官身影,光鮮亮麗、精采絕倫的生活故事,不禁心嚮往之。等當上律師或法官之後,才知道「魔鬼代言人」與「天堂沒有法律人」,不是空話,是律師與司法官執業的誘惑與代價。

圖片來源:IMDB
 
還沒有成為「真正法律人」(也就是有法律職業)之前,不會有華麗的衣服,(這是最不重要的「專業」表徵),也不會有「名望」(誰說法律人一定要有名望),可以讓人好像「有點了不起」。但是,神奇的是,法律人還是前仆後繼的在這條路上勇往前進。
 
當新進律師收入比不上葬儀師,就知道社會的變化快得超乎想像。法律人的美好時光已經消失,而且一去不復返?經濟學人有幅漫畫,讓人印象深刻,迎接法學院畢業的快樂新鮮人的,是一個大大的垃圾筒。畫面上,這些笑嘻嘻的法律人,很多可能不知道,接下去的人生,與原本的預期相距甚遠。
 
法律人的前途,或許在司法體系?但如果僅僅志在「司法獨立」的金鐘罩下悠哉過日,享受「朕即法律」的快感,那就是法治的悲哀了。
 
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過後,人們好鬥的本性卻依然強勁。環境永續丟在一邊,經濟才是硬道理。令人焦慮的是:法律的治理好像只是一種空想,正義已經很久沒有新的進帳,社會很難有公義,多談也無益。
 
法律人很多是政治的動物,儘管政治經常不甩法律。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但法治才是所有公眾治理的最大公約數。台灣內部的政治流派之爭,讓許多攸關民眾權益的施政方向定不下來,某個角度講,對法治的傷害甚大,因為這樣的結果讓大家覺得法律起不了作用,法律的治理無效。
 
法律人如何定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每個人在發現興趣、志趣之前,多少都有相類似的經歷,除非有家學淵源,或者見賢思齊,體悟學習法律、以法律為志業的價值與意義,否則法律的意象,通常是與僵化、守舊、阻礙創新等畫上等號。
 
法律人好像很難擺脫這個緊箍咒,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思想愈來愈奔馳解放的時代,法律根本是冥頑不靈的代名詞。新世代的法律人要能去除這個負面標誌,甚至突破,頗不容易。
 
民主跟法治是孿生兄弟,光談民主,沒有法治,是不會有效果的。反之亦然。法治要有文化的底蘊做基礎,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這種法治文化底蘊的建造,不僅僅是民主的實踐而已,還有賴更多法律人、特別是法律新世代的年輕朋友們,在法治作為之概念、內涵、手段、工具等方面,不斷大膽創新與追求,才能有新的希望與願景。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高思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